您当前所在位置: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2012-10-29

( 评析 若此处师追问一下为什么,让学生说出他的想法会更好。另外,若学生答不出,可结合长度单位米、千米,有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导致学生知识之间的迁移。)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 评析 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千克的质量概念。)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生:2包面条。

生:6个馒头。

生:……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学生回答省略)

6?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生:刚才老师说4盒牛奶是1千克,每盒250克,250×4=1000,所以1千克=1000克。

生:桌上有一袋1000克的大米,和两袋盐一样重,所以1千克等于1000克。

生:……

( 评析 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富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看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问题—— “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验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领着学生进入思维的空间。)

7?游戏。

师:在盘称里放一个不到1千克的物品,称一称,你发现了什么?

一小组说:我们放了一支50克的牙膏,指针稍微动了动。

师:说明50克与1千克哪个大呢?

生:50克小于1千克。

另一小组说:我们放了一袋洗衣粉,指针动了一点,但是还是在1小格里面。说明600克还是小于1千克。

第三个小组说:我们放了一包盐,发现指针刚好转了半格。我们又放了一包盐,发现指针刚好转了1小格。

师: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2个500克是1000克,刚好转了1小格,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包净含量400克的瓜子,500克的盐,100克的糖,算一算是多少?

生:刚好是1000克。

生:1千克。

师:请同学们用天平来称看能发现什么?

生称一称。

生:多用了一个2克的砝码。

师:为什么会多2克呢?

生:因为称的时候是连同包装袋一起称的。

( 评析 学生通过游戏,不仅更深刻地感受到克与千克的实际大小及比较,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的同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认识了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生;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生:1千克等于1000克。

生:我学会了称东西。

生:……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生:400克。

师:为什么?

生:因为秤上标有单位g,并且最大数是400。

师:观察得非常仔细!两个鸡蛋重多少?

生:100克。

师: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生:50克。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学生一边读着一边笑,读到最后笑得前仰后合。

师:同学们为什么笑?

生:他的单位全用错了。一般的床哪有2千米高,还有牙刷、餐桌、牛奶、鸡蛋、书包……

师:同学们今后再用到单位的时候应怎么做?

生:……

( 评析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幽默风趣的笑话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针对笑话中的问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是这节课的点睛之笔。)

点评人:付国华(山东省枣庄市教研室)

四、编者点评

该设计安排了大量的活动,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究。如:“…… 通过抱和掂可以大体判断两个物品的轻重,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在砝码的盘子里,还放了一个橘子,为什么?”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在砝码不够时,如何称一个较大的物品。“质量达到1000甚至2000多克,记录时还要写很多数,写起来是不是很不方便?怎么办呢?”

注重让学生经历直观感受,在活动中学,如认识克(千克)时,教师都提出让学生去掂一下1克(千克)的物体,让学生建立具体的1克(千克)的质量概念。

点评人:潘燏(陕西省教科所)

杨照宇(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

以上就是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

威廉希尔app 小学频道      三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