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六年级 > 语文 > 六年级语文试卷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试卷

编辑:

2012-11-06

(二) 课外阅读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从1910年到1913年,周恩来在沈阳东莞模范小学读书。有一天,魏校长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啊?”有的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有的回答: “为做官而读书。”有的回答:“为了不受欺负。”魏校长都不满意。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称赞:“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周恩来的这个答案不是灵机一动随便想出来应付校长的,而是他那少年胸怀中立下的坚定的志向。

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那天,中国已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这位少年的心。

他12岁的时候,离开南方的家乡,来到了东北的伯父身边。一出沈阳火车站,来接他的大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哪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到哪里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了麻烦没处说理。

周恩来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大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啊!”

“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懂得这四个字的含义。但他听说过,外国列强吧中国当做一块肥肉,大家都来抢着吃。

到了沈阳,他又曾去看过东郊魏家楼一带日俄战争的遗迹。一位同学的祖父,向他悲愤地讲了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受到的灾难。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打仗,战争的地点竟然是中国的土地,倒在血泊里的竟是中国的人民。这是何等样的奇耻大辱!

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训斥死者的家属妨碍交通。

一桩桩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同时也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1. 给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中华不振( ) A.摇动,挥动 B.奋起,兴起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A.兴起 B.高起,突起

(3)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 A.效验,功用 B.摹仿,仿效 C.尽,致

2.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词语。

(1)形容临时想出办法来。 ( )

(2)极大的耻辱。 ( )

3.“战争的地点竟然是中国的土地”一句中,“竟然”的意思是

,这两个字能删去吗?为什么?

4. 哪些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5. 本文的中心句是

根据中心句,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七、习作训练。

题目:我最喜爱的一种活动

要求:要把活动的过程些具体,要写出自己活动中的感受,字数在400字左右。

八*、知识迷宫。

1. 汉字玩味。

汉语中有些词语是很有趣的,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有些两个字的词语,前后两个字对调后意思仍然不变,例如:润湿——湿润,你能再写出五个来吗?

( )——( ) ( )——( )

( )——( ) ( )——( )

( )——( )

2. 秀才的妙计。

从前有个秀才,满腹学问,心地善良。他教穷人子弟读书不收学费;对有钱人家子弟求学,要收很高的报酬。他出了一则告示,说明怎样收取报酬。上面写道: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

穷人子弟来,他就这样读:

有钱人家子弟来,他就读成:

请你想一想,他是怎样读的?把这则告示按两种读法加上标点。

以上就是浙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试卷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

威廉希尔app 小学频道      六年级语文试题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