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此时,你怎么看文中的雪松?
6、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围绕雪松、各种杂树、旅行者谈自己的启发。)
[这里摈弃了整齐划一、寻找统一答案的“告知”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去自主阅读,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谈论中思考、感悟。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自我建构和生成的。教学中,教着努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四、深究课文,学习第4—6自然段。
1、两位旅行者也想到了很多,闭上眼,让我们细细聆听!(师配乐范读第4、5自然段)
2、听了这两位旅行者的启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让我们也像旅行者一样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再读课文第4、5自然段,四人一小组抓住重要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1)小组讨论。
(2)第一次交流。
(3)相机出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①自由朗读这两句话。
②你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小组第二次讨论,集体交流。
③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引说)
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
④齐读这两句话。
[此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的载体,让学生以主体身份交流个人所得,以此达到领悟课文语言内涵的目的。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想象、表达及善于联系旧知的能力。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了语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乐于交往、合作的精神。]
五、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的确,大自然中,无论是什么动物、植物,无论是谁,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忍让,因为暂时的弯曲、忍让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求更好地发展。记住:进一步,寸步难行;退一步,海阔天空!
2、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现象之谜》。
3、兴趣作业:观察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并找出原因,说说得到什么启示,并把它写下来。
[素质教育除了课堂以外,还需要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意在始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论,从而不断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真正地培养和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一设计体现了教者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
以上就是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
下一篇:六年级语文《精读和泛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