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六年级《林海》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评析

2012-10-11

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师:刚才两位同学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在读书的。老师先给大家比较两幅画面。

(多媒体对比出示:一幅是“云横秦岭”的险峻;另一幅是“大兴安岭”的“岭”的平和。)

师:请同学们图文对照着读一读,刚才两位同学提的问题会解答吗?

生:“云横秦岭”的确很险峻,孤峰突起,高耸入云让人害怕,用“盛气凌人”一词正合适。

生:大兴安岭的“岭”比较平缓,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真正读懂了这段话的意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喜爱、赞美之情。

评: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和品读,不仅直观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词语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的自读自悟。

师: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学习体会。

生:林的特点是“多”。

师:让我们再次来到那大兴安岭的“林”。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林”的录像)

师:大兴安岭的“林”,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来确切地形容?

生:林海。

师: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作“林海”呢?它到底哪些地方像海呢?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生:“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生:还有大海的海水颜色深浅不一,林海的绿颜色也很多:“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各不相同。

生:大海有浪花,林海也有,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就像白色的浪花。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写得很美,读起来短促活泼,还有许多语气词,比如:“呀”、“呢”、“吗”等,表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下面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这些特点。

评:扣住“林海”一词采用“层层剥笋”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了这段文字。并体会到了这段内容在表达上的特色。

生:自读,指名读,评价,集体读。

师:这段话是美的景象、美的文字和美的情感的完美的结合,我们要熟读成诵。

生:熟读背诵,指名背。

评:在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师的点拨显得精当到位;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品读、诵读,从而有效地完成了多语言文字内化和积累。

师:请一位西画“花”的同学,给录象配配音。

(一位同学配合“花”的录像配音,其他同学边听边观赏。)

生:“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为河岸上有不知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师:不管师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生答并出示文字: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师:听老师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作者是把兴安岭当作人来写了。

生: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兴安岭的深深的喜爱、赞美之情。

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评:以范读导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与魅力。

师: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外表的美,它还有着内在美呢!

再次出示文字: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师:“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生:“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这句话正好说明“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生:我是这么理解的:大兴安岭的“林”用途很广,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都离不开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