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

2012-09-26

【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威廉希尔app 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

成效、问题与对策

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周紫英

=摘要>“三农”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有三,即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和学习方式有所变化;问题有二,“三农”问题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低都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对策有三,从“立足现实、遵循规律、依法治教”三大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三农 新课程 推广

我国从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之新、力度之大,为前所未有。按教育部的要求,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实验,2002年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2003年进入推广阶段,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2005年秋季,小学和初中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由于各地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至2004年秋季,全国(不含港台澳)所有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基本上进入新课程,比教育部计划提前一年。2003年进入和2004年要进入新课程的,大多是不同程度存在“三农”问题的农业县。总结“三农”背景下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推广成效、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对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效

(一)基本理念被多数老师了解

2000年以来,教育部门自身的宣传,媒体的宣传,绝大多数教师对新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等,都说得上口。;

(二)教学行为有所变化

课堂上,教师对同学的态度比以前好了;讲的比以前少了;照搬教案的少了,能有意识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多了。

(三)学习行为有所转变

学生被动识记少了,能自主学习的比以前多了。厌学的少了,乐学的多了,课堂比以前有生气了。

以上变化,使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使新课程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被自觉地接受。

二、问题

(一) “三农”问题严重制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我国有12亿多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4%。著名国情专家胡鞍钢在《中国战略构想》一文中用“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概括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指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6%,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的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这低收入的“两个世界”大多是在农村。1997年一位乡党委书记在上书朱熔基总理时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引起高层高度重视,足以说明三农问题之严重。三农问题的形成已久,解决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三农”背景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家庭收入少造成的负面影响

1997年以来,农村在前十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有的出现负增长,而各种费用却在持续上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育资源多元,如课外阅读量的扩大而要求学生必须订阅报刊和购买课外书,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购买学具,因评价改革需要学生购买成长记录袋等,家庭经济的拮据而使多数家庭做不到。

2、“学习无用论”有所抬头

大学扩招前,农民子弟会因为上大学甚至只是上中专而改变人生命运,送儿女上学对农民家庭是有很强的吸引力。“三农”背景下的大学扩招很快就带来了就业困难,以及回乡后的致富无术,使原本负债上大学的农民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其负面影响也决不是少数家庭的问题,它会使同村的农民望而却步,少了送儿女上学的积极性,对新课程的实施也就较少在关注之内。

3、教师缺乏推广新课程的积极性

三农问题的消极影响,绝不是只是农民。农村教师待遇的低下,以及还有下岗的压力,还有成人道德教育的混乱,使教师缺乏忠于职守的动力,对新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新课程的高要求有很大差距。而对新课程的极端热忱和倾注全部的心血,是新课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4、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近十年来,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框架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现在的政策,虽是义务教育由县来办

更多文章进入:

威廉希尔app 小学频道      六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