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北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教案

2012-11-05

【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威廉希尔app 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汉语拼音14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教案

主要成就:多节课在省、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多次承担省、市、区观摩课、研讨课任务,教学论文、成果多次获奖。

  教学主要风格:教学主线清晰,语言简练,教态自然亲切。

  本课主要看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各个活动中充分体验图形的放缩以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前期研讨的最大感受:在迷茫中“山穷水尽”,在探索中“峰回路转”,在寻觅中“天外有天”,在遗憾中向往完美,在交流和碰撞中反思成长。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8页—29页。

【教材分析】

教材第28页提供了三名小学生在方格纸上根据同一张贺卡所画贺卡的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讨论:谁画得像?他们是怎么画的?我认为,教材这样安排,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讨论,认识“只有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像”。随后安排的“画一画”要求学生把一幅笑脸图放大,并比一比谁画得像。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巩固对“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才能画得与原图相像的认识。教材在第29页,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利用数对,找出“小猫”轮廓的点,并画出来,最后比较“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为后面学习“比例尺”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1、已有知识基础:学习过数对、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比的知识。但学生对“数对”的遗忘现象比较严重。

2、已有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大多数见过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用放大镜看东西等。但学生对图形怎样进行放大或缩小才能画得像并不明确。

【我的思考】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对教材中的情境做了一点调整:

1、将教材中的三幅均为缩小的示意图,改为:一幅按比例缩小,一幅按比例放大,一幅图不按比例放缩。本课为《图形的放缩》,教材是在主题图中呈现了图形的“缩小”,到“画一画”时,才出现图形的“放大”。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教材的意图。

2、教材中“画一画”的环节,要求将其中的笑脸图放大,可是在笑脸图中涉及了弧线的放大。弧线的放大对于学生而言,过难;另外,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明确提出:图形中含有弧线的不作统一要求。因此我将“笑脸图”改为“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操作。

(注:弧线在图形中常见,有了弧线可以使图案更活泼有趣,因此教材给出的图没有回避“弧线”,但考虑到学生用数学的方法画弧线太难,所以在教学用书中加了说明:“图形中含有弧线的不作统一要求”。学生只要能徒手画出就行)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准备】

贺卡图片;作业纸、尺子、透明方格纸,水彩笔若干,电脑word软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一张贺卡):同学们,今天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小贺卡,能看清楚上面的内容吗?怎样才能看清呢?

教师缓慢操作展台按钮,逐渐放大。边放大边问:看清了吗?现在呢?(直到学生说“看清了”为止)引导同学们注意放大后的贺卡与原贺卡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

1、出示教师课前画的三幅贺卡的示意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想想哪幅图与原贺卡像。

2、学生独立研究:每位同学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利用手中的工具,研究它与原贺卡为什么像或不像。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指导。

(二)反馈,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大家进行交流与分享,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最后小结:只有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像。

(三)眼力大比拼

组织学生进行小游戏——“眼力大比拼”。让学生结合刚才研究出来的结论,看几组图片,说出哪组中的图片与原图像,它们的长和宽是按照什么样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

(四)生活中的放缩现象

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图形放缩的现象。

三、应用拓展

(一)应用

1、出示一个在方格纸上的长方形,让学生先观察,再将长方形放大或者缩小,画出来。

2、交流反馈:学生展示自己画的长方形,说说是怎么画的。同时告诉大家,所画的图形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

(二)拓展

运用信息技术中的word软件,将“放缩尺”的图片进行放大和缩小。同时,对“放缩尺”进行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