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onghk
2012-12-25
日常活动需要家长陪伴
周末,妈妈带着甜甜参加了几个同读二年级的学生家长发起的一次互动活动,每家都由妈妈或爸爸带着孩子一起去水上乐园玩。家长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沟通与交流,学到更多的教育孩子的经验,也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多的与人交往,学会更好的与人相处,结交更多的好朋友。家长们的心气很高,孩子们也热情高涨,不仅孩子们喜欢玩,而且很多同学都认识,一起玩更让孩子们兴奋。
一进戏水乐园,孩子们就象脱缰的小马驹,兴奋极了!叫上自己熟悉的同学就开始行动了,有打秋千的,有玩水滑梯的,有玩水球的,好热闹!家长们有的是和孩子一起玩耍,象大小孩,不过孩子们好像更愿意和小伙伴一起“疯”;有的家长是三五成群的交谈着,偶尔看看孩子在什么地方,挥挥手表示看到了就行了。不过在妈妈群里出现了一个这样不和谐的小音符,那就是甜甜,她从进戏水乐园起就始终和妈妈粘在一起,任凭同班同学叫她,她都只是摇头,不离开妈妈半步,那个样子就象她不在妈妈身边妈妈就会别人抢走了一样。妈妈想和阿姨们去游泳,让甜甜和同学们去玩,甜甜不干,不让妈妈去,要不就必需带她一起去,和她一起玩。看到甜甜这个样子,旁边的叔叔、阿姨也鼓励她,并叫来同班同学和她一起玩很刺激的水滑梯,同学说:“甜甜,没事的,我教你,和你一起滑,让丁丁在下面接着你,好不好?”可甜甜还是不说话,也不动,使劲摇头,看到别人说的多了,甜甜的小嘴噘起来了,小眼圈红起来了,眼泪汪汪的,大家就再也不好说什么了,于是妈妈就赶快陪她玩,一起去游泳,她一下子就高兴起来了……
甜甜的爸爸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长期在外地出差,甜甜一直和妈妈在一起,妈妈又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脾气也特别温和,对女儿照顾的也是无微不至,陪女儿做游戏、写作业,不过很少带孩子和别的同龄孩子一起玩,多数都是妈妈陪着玩。甜甜习惯了和妈妈玩,更适应了妈妈的疼爱,所以在情感上是绝对依赖妈妈的,特别愿意做妈妈的小尾巴,有了妈妈就有了依靠,什么也不怕了,妈妈不在就不知道怎么好了,所以甜甜从不单独去奶奶家。还有依着妈妈的个性,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是文文静静的,有时间时就在家里陪女儿,看不惯楼下的孩子们一起疯玩,基本不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妈妈也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很少叫朋友来家里走访,休息时把全部时间都放在陪女儿身上了。小的时候,大家都夸甜甜乖、文静,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妈妈听了特别高兴,美滋滋的。等上了学,问题就出来了,甜甜不喜欢和同学们互动,没事时喜欢自己独坐,显得有点不合群,开始同学们还叫她一起玩,后来看她不参加也就不叫了,不过她回家和妈妈玩,可欢实呢,好像把在学校攒的劲都拿来和妈妈玩呢。老师也觉得甜甜有点不合群,就和甜甜妈妈进行了交流,怕孩子是因为性格孤僻影响孩子的交往和学习。妈妈意识到这样对甜甜的成长不利,于是主动参加了家长们的互动,想向别的家长取经,怎么样才能改掉甜甜对妈妈情感依赖的习惯。
方法1:做短暂的情感剥离训练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感情上依赖都是固定在一个家长身上,如果感情重心是两个或多个家长,就不答容易形成依赖了。那么重点就是逐步剥离对某个家长的依赖。
比如甜甜,就可以利用爸爸探亲的时间,刻意说妈妈工作特别忙,要不停的加班,甜甜必须和爸爸在一起。在甜甜和爸爸做游戏时,让甜甜觉得爸爸没有情趣,然后爸爸趁机提出带她到公园或游乐园去玩,一般孩子都喜欢去这些地方的。爸爸可以事先和甜甜熟悉的小朋友家长约好带孩子一起去玩,不要让孩子们知道,装作偶遇。有些项目爸爸可以装出害怕的样子或说自己有点不舒服,今天不能陪甜甜一起做,建议和小朋友一起玩,再加上小朋友的盛情邀请,甜甜就可能会和小朋友一起玩,感受同龄人一起玩的乐趣。回家后,要让甜甜比较和妈妈一起玩快乐还是和小朋友一起玩快乐,找到和同龄人一起玩的兴趣点。接着就经常带孩子一起和小朋友玩,妈妈还是要装作加班不能参加,慢慢来剥离孩子对妈妈的情感依恋,使孩子的情感得到正常的转移。
◆注意事项:
¤ 以上是针对因为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因素形成的情感依赖问题的解决方法。
方法2:开发兴趣,转移注意力
很多离异的父母,在经历了情感的冲击之后,把自己的精力和情感转移到孩子一个人身上,把孩子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寄托了自己太多的希望,为孩子呕心沥血,把孩子完全罩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使得孩子眼里眼外全是自己 的妈妈或爸爸,觉得妈妈或爸爸就是自己的一切,从来不用自己动脑筋该怎么样做,也从来不用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对于这种情况的依赖,首先要有家长的明确意识,能认识到是我们自己的做法影响了孩子,改变孩子的依赖问题才会有主动性。因为这样的单亲家庭,孩子毕竟面对的就是自己的妈妈或爸爸,生活范围很狭窄,也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在妈妈或爸爸一个人身上。可以开发孩子的其他兴趣,比如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课程,尤其是能有集体互动课程,让孩子多接触同龄的、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朋友,产生共鸣,降低妈妈或爸爸在心中的唯一的地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一旦和同龄人结成同盟,溶入到同龄人的团体后,通过交流,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为了和别人一样,不被同龄人笑话,他们也会尝试着去摆脱父母的对待婴儿式的照顾,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就会减轻。其实家长们都知道,不管是在孩子的哪个时期,同龄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充分利用好这一点,比家长的单纯说教效果会更好。
父母也要增加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给孩子和自己之间创造合理的空间,保持特定的距离,双方共同努力,逐步减轻孩子的情感依赖。
◆注意事项:
¤ 父母要首先意识到,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能忍痛割爱,不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并且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再帮助孩子想其他的办法,收到的效果才会明显。
方法3:玩游戏能帮助孩子减少离开家长的恐惧
很多孩子要家长陪伴是因为恐惧,怕家长离开了永远不回来了,怕身边会出现坏人,怕一个人单独做事情,此时,批评和鼓励作用都不大,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脱离恐惧的心境。脱离心境最好的办法是玩游戏。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古老的游戏叫“藏猫猫”,有的地方叫“捉迷藏”,游戏方式简单,气氛愉悦,刺激性强,小朋友们会喜欢,其实,“藏猫猫”游戏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欢乐,还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
WAWAYAYA儿童教育网站对这个游戏做了很好的解读:
对婴儿来说,看不见的事物就是没有了——如果看不到爸爸妈妈或心爱的玩具,他会急的大哭,认为他们没了,消失了,并不懂得看不见的东西其实仍然是存在的。和孩子玩藏猫猫的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尽早理解这一切。
当孩子到了八九个月的时候,孩子已经能够认识到,他看不见的人或东西仍然是在他周围的。此时孩子已从被动的答应他人,跨越到了渴望主动地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
在藏猫猫的游戏中,“等待”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样才能达到“欲盖弥彰”的良好效果!孩子虽然焦急地等待你的面孔重新出现,但并不恼怒,因为有期待,所以最终仍会用笑声结束游戏。
这带给我们不小的启迪——有时等待也会令孩子感到兴奋!而且也有助于帮助孩子理智地忍受自己所遇到的小小的失落与挫折,并帮助他明白等待并不是什么坏事,它也可以带来快乐与欣喜,条件是要表现出一点点的耐心。让孩子在实际操练中真正体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深层含义!
通过藏猫猫让孩子在游戏中适应分离。孩子对母亲总是比较依赖的。当孩子看不到妈妈的时候,总会害怕再也见不到妈妈了。这种想法会让孩子感到十分恐惧,所以每次当妈妈要离开的时候,孩子就会大哭不止。而藏猫猫游戏中妈妈的短暂消失,则会让孩子在放松和分享快乐的情景中体验到,妈妈不见了,可一会儿妈妈还会出现,还会对他笑,并且温柔地拥抱他。这种初期的分离体验,会让孩子在妈妈要去上班时那种真正的分离情景中,充满自信和安全感。
大一些的孩子做“藏猫猫”,在家里、院子里,和妈妈或者小朋友一起玩,孩子总是全神贯注地投入进去,他要抓住一切机会,决不放过游戏中的丝毫细节,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忘了危险,孤独,安静带给他们的不安,游戏次数多了,自己单独活动的时间长了,就会消除恐惧感,减少分离焦虑,最终理解不要家长陪伴,一个人并不可怕。
标签:沟通技巧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