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研究

2012-11-19

从表(3)看,学生对课内古诗掌握较好,课外掌握量与年龄并未完全成正比,而是因班而异。四年级一个班人均掌握量比六年级人均高6.1首,且四年级中人均掌握古诗量最高的班级要比六年级最高的班级多3.1首。经调查,原因是该班语文老师平时非常重视古诗教学,每周都有学习要求,所以学生掌握的就多。虽然各年级学生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定量的古诗,但对照《新课标》第一学段50篇(段),第二学段50篇(段),第三学段60篇(段),小学阶段共160篇的要求,显然有很大差距(即使加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白话文片段)。而且绝大部分是五绝、七绝,律诗很少,词更是凤毛麟角。

从教师掌握古诗词情况调查结果来看,则更是让人尴尬和心虚:人均62.1首,与学生差距不大,与最高的班级比甚至还少2.2首。其中,也是五、七言古诗占了绝大多数,而完整掌握的古词较少。虽常言“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劝学》),但恐怕我们无法为此欣慰、为此陶陶然吧!

(三)教师教学情况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4)

>

内容 是否指导课外诵读 有否对课外诵读情况进行检查

经常(定期) 偶尔 从不 经常(定期) 偶尔 从不

人数(人) 91 214 55 60 266 34

比例(%) 25.3 59.4 15.3 16.7 73.9 9.4

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表5)

>

内容 是否进行课外古诗文补充教学 有无列入教学计划

经 常(定期) 偶尔 从不 有书面计划 有,但未诉诸文字 无

人数(人) 17 36 7 4 45 11

比例(%) 28.3 60.0 11.7 6.7 75.0 18.3

从表(4)、表(5)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外古诗文这一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利用还没有充分重视起来。

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串讲法”,即按照逐字逐句地解释,串讲诗意,最后让学生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为起点,比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白的《静夜思》等),教师仍然当作全新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只有少数几位教师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老师对难点进行点拨。课外古诗的教学方法也大多与课内没什么差别,仅两名教师谈到由学生自学大致了解诗文的意思即可。

三、原因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小学古诗教学现状不甚理想,原因何在?大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素

从上文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已看出,上一世纪(二十世纪)以来,由于政

策等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古诗教学上确实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人们的这种理念甚至直接影响到其他领域,以致于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于古典文化精粕之扬弃,不说数典忘祖,也基本上是将“孩子连同洗脚水一起倒掉了”。“文革”时期更是将此推向极致,“推倒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其结果便是传统文化在我国两三代人中几乎断了代。其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全社会上上下下,人们的兴奋点更多地关注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几乎无暇顾及。于是,传统文化的湮灭,人文精神的缺失,几乎到了历史最低点,令人不禁扼腕痛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古典诗词,自上而下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不论从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难有它的一席之地。即使有些教师能够对古诗教学有足够的重视,那也是凤毛麟角,数量极其有限。

家庭教育亦如此。虽然我们常看到一些呀呀学语的孩子随口就能背出几首小诗,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神童诗》等古诗书籍,但到了孩子上学以后,这些书基本上也就束之高阁了,而孩子当时背会的诗也大部分被遗忘。取而代之的则是英语、绘画、乐曲等类书籍。原因就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对于现代文化教育基本目的的认识已大大改变:不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钱。2002年3月4日《都市快报》第一版就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只招到一名学生而只能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班、美术班等早已爆满。在本次我所进行的调查中,仅有两名学生谈到自己读背古诗的原因是“家长要求我学”。

(二)教师因素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教师也同样深受环境的影响。小学教师多数是中师毕业,学生生

涯中便缺少传统文化的浸染,古典诗文底蕴丰厚之人鲜见,对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少足够的重视。走上讲台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重、五彩缤纷的社会大环境的诱惑,使教师们很难心静如水,耐住寂寞,去给自己充电。即使在今天如火如荼的学历进修中学到古代文学这门课,也很难有所提高,因为众所周知,成人高校的学习往往是一种“文凭教育”,更多地体现应试教育的本质,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们往往是背诵知识性的条目,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大致内容、地位价值等,而对于作品本身极少接触,更不用说深入作品、潜心体会了。从本次调查结果就可见一斑:教师掌握的古诗中除因教学接触较多的小语课本上的以及学生时在教课书上学到的个别诗篇外,其他的掌握较少,且篇幅都较短小。古词、古文更是多数“总被雨打风吹去”,留下的只是模糊的影子,或是耳熟能详的几个名句罢了。因此说教师古诗文内蕴远不足“一桶水”,更何况“长流水”了。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

当今小学教学研究的现状,比较重视的还是对现代白话文教学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虽然已经有教师在不断进行着古诗教学和教法改革实验,但总体看尚未成体系。多数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就是:

1、重内容、轻意蕴。把解词释意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

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

2、重传授、轻感悟。由于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教师常常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述词义、句意、写作特点以及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学生自读感悟,发挥具有个性的想象力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

3、重背默,轻朗读。古诗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莫不免有

似空中楼阁了。在很多古诗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学了生字读一、二遍,理解诗意后再读一、二遍,一首诗学完,总共读了三、四遍,那么,在读中体验情感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了。

以上述种种为特征的古诗课堂教学将古诗最有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碎拆下来,不成

片断”(张炎《词源》),必然使课堂教学索然无味,还谈什么好的教学效果呢?

(四)评价机制

《新课标》之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除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外,对一至六学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阐述中关于古诗几乎是只字未提,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准”的“课标”和“大纲”对于古诗教学的忽略,必然导致教学评价的偏废。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方面的测试题,多年来也一直是一个面孔:默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几个诗句),解释词句,这一“套路”为师生们所熟悉,再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值得欣慰的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都明确提出了古诗文诵读的要求,还单独列出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更在附录中,安排了“优秀诗文推荐篇目”,其指导意义自然十分深远,但恐怕一时难于立竿见影,还须自上而下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四、如何解决现存问题

(一)加强环境建设

人都是社会的人,人的活动不可能离开某种环境而独立存在,周围的一切都会时时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虽然说客观不能决定主观,但它对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⒈ 社会环境建设 全社会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氛围。当然这是一个背景极其复杂广泛的社会问题(前文已经分析),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力可一蹴而就的。值得欣喜的是,“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组织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以及中央三套节目每周四22:04“优秀古诗文诵读”栏目让人看到了春光乍现!

⒉ 校园环境建设 作为培养学生成长主要途径的教育教学上迎来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提倡以德育为中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眼于新世纪的文化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校园在进行环境建设时也应给古诗这一传统文化经典留出一席之地。例如,在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花木上悬挂的标牌除了介绍其植物学知识外,可附上一首以它为题(材)的小诗;校园小广播或电视台(许多学校已有)定期推介一首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提倡读背古诗;组织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等等。凡此种种,借助各种媒介,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⒊ 家庭环境建设 首先是通过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媒体积极地宣介倡导,来影响家长的价值取向,引导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由于媒介的报道宣传,上文中提到的那个只招到一名学生而没有开成的“古诗文诵读班”终于有其他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虽然人数不多,单也得以顺利开班了。见《都市快报》2002、3、19)。其次,作为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古诗文素养。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每学期的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