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9-25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对词语的理解.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课文中指优美的琴声让兄妹俩听得入迷,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课文中指穷兄妹俩从美妙的音乐中回过神来.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2.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可从以下三方面体会:
①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性正是审美教育的“源流”.
②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③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更透彻得了解文章!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相关推荐:
标签:六年级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