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共享 编辑:xiaoshengchu1
2011-06-11
在我国,“体教结合”的提出并推行虽然已有20多年,但这一字眼频繁见诸报端,当从2005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清华“眼睛侠”胡凯勇夺100米冠军之后开始。特别是在后奥运时期,不少人提出,“体教结合”是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方向。那么,“体教结合”,又该何去何从?
“体教结合”走过21年
事实上,早在21年前,“体教结合”就已经在国内开端。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下文,要求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被认为是“体教结合”的序幕。按此意图,所谓“体教结合”,即指教育系统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和竞技、学习俱佳的大学生运动员。
从当初50几所高校试点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到如今200多家,而真正办出名堂的却并不是很多。清华大学田径队、射击队,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排……成为“体教结合”尝试的佼佼者。一时间,“背着书包上赛场”成为这些大学生运动员的真实写照。在北京奥运会上,清华大学就有5名学生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能否分享成功“神话”?
随着清华大学田径队胡凯、刘青、李翔宇等名将的涌现,“清华模式”的美名不胫而走。“北理工足球”和“北航男排”也成为体育界的闪亮名片。相对而言,这些高校的培养模式经受住了竞技圈“残酷”的考验。那么,他们的成功“神话”,能否复制?
2009年新年伊始,清华大学每年一度的体育冬令营就要拉开帷幕了。从1997年开始,清华大学便从体育冬令营中挑选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这些人要进清华大学必须在当年的高考中取得清华认可的成绩,正所谓“两条腿都过硬”才能被录取。而其他高校,也基本上都是采用单独招生的方式选择优秀的“苗子”入校。
相对体育职业队而言,学校内的训练设施、后勤保障等大都略显“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提高训练质量才是“业余赶专业”的良方。像清华这样的高校,除了生源优秀外,还已经有了一定的培养思路、模式和基础,李庆、曹振水等知名教练的全身心投入也促进了队伍水平的提高。
可喜的是,这些成功的“神话”正在逐渐被更多的学校所分享。北理工足球队自孤军艰难闯入中甲之后,引起了中国足球界的肯定和重视。如今,大学生的联赛前两名便可直接晋级中乙,职业联赛的大门并非紧闭,就看“学生军”能否练出过得硬的实力。
寻求有机结合是关键
“体教结合说白了,应该是体育回归教育,因为体育本来就是教育。”北理工足球队总教练金志扬告诉记者。“学校足球是我们所有足球发展的根基,足球要回到学校中去。如果我们的根基打好了,我们完全有希望。”
在金志扬看来,大学精神与体育精神的结合,促进一个人的和谐发展,这不是简单地为运动员提供一个退役出路的问题,而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这一理念是多家高校“体教结合”的共识,那就是,在育人的同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正所谓“成不了冠军,也能成才。”
然而,如果培养不出运动健儿,那“体教结合”能算是成功吗?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认为,实现“体教结合”是一种大的趋势,而且这方面的进程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将会加快。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方方面面的变化将促使体育和教育更加有机地结合,培养更加全面的体育人才。
而此刻,当务之急便是,保证这种结合不流于形式,这将是能否保证“体”与“教”双赢的关键。
标签:小升初特长生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