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1-13
(二)语文
一、试题分析
内容丰富,拼音、词语、成语、课文默写、句子排列顺序、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有一定的深度。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答题情况来看,虽然学生对半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比较理想,但从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既紧紧依纲扣本,又注重知识拓展与能力的考核。此次试题,紧扣教材,从“知识与积累”到“理解与感悟”,无一不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又不唯“教材”,依托教材内容向外延伸,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2、衔接生活,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这次写作,三、四、六选择了“熟悉的人”这一话题,五年级给出两个选题(《对手》和利用给出的词语编写童话故事),一方面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开阔学生的思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又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避免了学生写作的模仿、抄袭,真正考查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水平,加强了语文“生活化”的引导。
3、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4、注重对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本试卷注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紧紧靠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听、说、读、写靠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优点主要表现在:
1、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拼音:学生能根据拼音将一类字、词规范地书写出来,并且做到了笔画清楚,结构端正,正确率达到95%。
2、字词:、
在本次字词的测试中,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词语的积累也是重点之一。本次测试对于词的考点主要体现在:成语的补充、照样子写词和词语理解等。其中,掌握比较好的是成语的补充,只有个别学生因为汉字书写错误被扣分。
3、写作逐渐有所提高
在写作文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能够用比较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熟练的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有的学生还能加上一定的修辞手法,让自己的作文更精彩。
4、班级层次
各年级两个班水平相当,无明显差别(最多为四年级5.14分)。说明教师的合作意识较之前有所加强。
三、存在问题:
1、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拼音、逻辑思维训练,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准确理解能力及平时积累词语的能力。还测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是否掌握的牢固。由于平时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失分较多。
2、书写不规范。
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情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涂改现象较为严重。
3、学生学得太“规范”。
透过整张试卷,不难看到我们学生学得太“规范”化,以至于对一些开放性题无所适从,没能真正读通、读懂、领会。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不愿读题,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地回答。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学生心不在焉地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教学目标落实不够,训练力度不够。
四、努力方向:
依据此次考试的命题导向,结合我校师生实际,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工作:
1、依纲扣本,深入挖掘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继续将学生引入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
2、紧扣训练重点,以教材为主,教给学生方法,多提供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小学语文中的汉语拼音、字、词、句、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是最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引导学生去探索,正确理解,多积累。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正确处理因材施教的关系。小学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更是基础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继续扎实基础知识教学,严格把关,绝不放弃一个差生。
4、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
5、教育学生认真读题,冷静分析,养成认真的答题习惯。
总之,要教好语文,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本着一颗积极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行。
四、暴露的共性问题:
1.学生的学习习惯下降:错字别字多,(个别班级全班同学共同写错一个字,老师要反思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语句不通,说半句话;卷面有构画、涂改,不整洁,尤其是科任卷;粗心,漏做题,不认真读题,答非所问;不检查,做完一遍就没事干了。
2.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计算题错误率高;书本上的字词积累与原文填空失分也不少,尤其是原文填空部分,学生课外读得多,课本上的反倒丢失了。
3.综合应用能力还欠缺:对题意的理解上缺少认真分析;面对没见过的新题型,不能随同应变,把所学知识综合起来应用,多转一个弯都不知道怎么走了。教师教得还是死,学生学得还是死。
标签:个人工作总结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