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经济”日益发达,其乱象也显而易见。一是质量低劣的付费论文泛滥成灾。从今日本版刊登的数封读者来信中可以看出,近些年,为了职称评定、晋级争优,许多工作在一线岗位的教师、技术人员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有少数论文是署名者自己写的,大部分论文是通过亲朋好友代笔、胡乱拼凑、网上下载等方法炮制的。而这些“垃圾论文”只要交了数额不等的“版面费”,就可以在不同级别的期刊上发表。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期刊大量涌现。随着我国各类学校和专业技术种类的增多,需要评职称的人越来越多,而评定职称的硬性条件就是必须在一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发表论文的需求市场极其庞大,期刊却不多,收费期刊便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绝大多数期刊根本不问论文学术质量,更有一些非法期刊乘机面世,鱼目混珠,赚取不义之财。三是论文买卖“生意”火爆,代写、代发论文的“枪手”、公司、网站云集,为需求者提供“一条龙服务”。四是学术造假已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学术的神圣殿堂被任意践踏。究竟有多少原本受人尊敬的教授、学者、科研人员以及科研院校身陷其中,不得而知。据报道,一篇1986年发表的医学论文,竟先后被25人抄袭,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又被发表了16次。
“论文经济”乱象源于“论文至上”的评价机制。本来,在学术领域,要求科研人员发表论文,作为其职称评定或级别晋升的条件之一,无可厚非。但是,普通中学教师、一般技术人员也得发表论文才能晋升职称、评优评先,而且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更是以论文发表的多少作为硬指标,就形成了畸形的评价机制。一些长年坚持在一线的教师及技术人员,因无论文发表而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如讲课精彩绝伦、深受学生爱戴的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就因无论文发表,直至57岁病逝时,仍未评上副教授。
“论文至上”的评价机制不改变,“论文经济”之乱象难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