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如何培养解题后的评价与反思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13-04-07

(1)树立“无定性有定法”的意识

有很多老师在应用题的分析中,喜欢把一道题放入某一类型中加以讲解和评价,如“这是一道比多求和的应用题”,“看到‘照这样计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道归一应用题”。其实从教学实践看,绝大部分学生是不会从类型中去找突破口来解决问题的,与其在评价中把应用题定性,不如多提几个这样的问题:“看到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了什么?”,“要求这个问题,你想知道哪2个条件?”,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发生在我教学中的一个例子,三年级学生许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一道四年级的 “行程问题”: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一辆车每小时行40千米,另一辆车每小时行48千米,他们在离中点24千米的地方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第一次解:24÷(48-40)×(40+48)=264(千米)

检验:中点  264÷2=132(千米)

(132+24)÷48=3(小时)……12(千米)

定论:和条件不符,解答错误。

调整:24÷(48-40)×2×(40+48)=528(千米)

检验:中点  528÷2=264(千米)

(264+24)÷48=6(小时)   (264-24)÷40=6(小时)

定论:符合条件,解答正确。

许某没有学过“行程问题”,也不知道“路程÷速度=时间”的公式,但他以自己的解题评价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由此可见,学生接触新的问题,不一定要依赖于教师的帮助,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评价的意识,可以丰富他们的学习策略,促进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2)树立自我评价的意识

解题后的评价通常是通过自评、互评、他评来完成的。这些评价的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调整思路,解决问题。但如果结论都需要他人点拨,教师讲解才能得到,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一些学生,过分依赖互评和他评,造成在老师讲解时会做,在他人指点后会做,可到了要自己独立完成时却无从下手的现象,而这样的学生平时往往就缺少“自评”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在互评、他评的基础上多鼓励和提倡自我评价,让学生在思索、感悟、内化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多一些“我还有一种解法!”,“我的方法更好!”,“我想出来啦!”这样的话,评价才是最有效的。

2、加强反思意识的培养

反思是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曾经和学生一起练习过这样一道题:王叔叔把年终奖2500元存入银行,存期半年,按活期利率0.1422﹪计算,到期扣除20﹪的利息税后,可得利息多少元?

大部分学生这样解答: 2500×0.1422﹪×6×(1-20﹪)=17.064(元)

只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小数点后的第三位人民币是无法支付的,应取近似值17.06。像这样的题目学生时有接触,可类似的错误还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学生缺乏反思意识,造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平时教学中,我们只注重解题时想方法,看步骤,算结果,不知不觉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反思意识,除了引导学生“再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可以从改变订正错误的方式入手。先让学生找到错误并标出,然后再修改,准备一本纠错本,把自己做错的题抄上去,并写上正确答案和造成错误的原因,从纠错本中发现自己以往易犯或常犯的错误,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解题后的再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策略、方式、途径,培养学生解题的评价与反思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更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奠定基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威廉希尔app  > 论文 > 自然科学 >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