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小学数学通用教材改革的四十年

2013-03-29

新学制颁布后不久,教育部先是邀请专家,以后又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力量编写五年制小学算术课本。当时确定编写的原则是以苏联教科书为蓝本,进行改编。从1952年秋季起,陆续编辑出版了第一、二、三册课本。这些课本的进度和要求是按照《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来编写的,但是编排系统和编写形式则参照苏联小学一、二年级算术课本。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只教口算,不教笔算。2.提早教学应用题,第一册最后出现简单的加减两步应用题,第二册出现乘法和加减法复合的两步应用题,第三册出现简单的三步应用题;应用题比较联系儿童实际。3.数学知识的安排比较系统,组织比较严密。4.采用习题汇编的形式,即不分教师讲的例题和学生做的练习题,按照教学的顺序统一编上题号。

1953年11月,政务院发出指示,由于师资教材等条件准备不足,五年一贯制暂行停止推行,小学学制仍沿用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与此同时,各地反映已经出版的五年一贯制算术课本第一、二、三册内容多,分量重。1953年秋教育部指示,一、二年级放慢进度。基本上是把原来三册课本的内容拉长为两年教完。在这之后继续编写三至六年级的算术课本,把原来五年一贯制大纲中后三年半的内容拉长为四年教完,只增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百分数的应用、简单统计图表和农业社的简单簿记。到1955年全套算术课本(包括珠算)编完。这套新编课本同旧的算术课本比较,有以下几点改进:1.教材的系统性比较强,组织比较严密,不仅体现在计算知识方面,而且体现在应用题方面。2.加强了口算,不仅是低年级,中高年级也注意安排一定的口算。3.比较重视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如重视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间的关系,小数和分数的概念间的联系,几何形体的特征等;解答应用题重视分析数量关系。4.应用题比较注意联系儿童实际和生产实际,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这套课本也存在一些严重的缺点:1.六年所教学的算术知识基本相当苏联小学四年的内容,分数、小数、百分数等没有出全,降低了小学算术的程度;而另一方面,口算要求偏高,应用题过于复杂;严重地脱离我国的社会实际需要和儿童的接受能力。2.教材编排过细,重复较多,特别是整数部分循环圈多,如20以内还安排乘除法,没有必要。3.课本继续采用习题汇编的形式,教师讲授的和学生练习的不易分清,课时也不易划分,给教学造成很多不便。

1956年,教育部编订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这部大纲是在原五年一贯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的基础上,参考苏联新修订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并总结新编四二制小学算术课本使用的经验,修改而成的。这样,就把小学六年基本上教学苏联小学四年的内容进一步用大纲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当时,我国大多数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而要参加生产劳动,但掌握的算术知识却很少,造成严重的脱离实际。

三 初中算术逐步下放到小学,编写暂用教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反映出小学算术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严重妨碍小学毕业生更好地参加生产劳动。1957年1月1日《教师报》社论中就指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还不够切合实际”,“必须认真克服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中的教条主义。” 1958年6月17日《教师报》发表了题为《改革小学算术教学》的社论,明确指出,“我们的中小学一共十二年的时间,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只相当于苏联中小学十年的数学教学内容。”“目前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小学算术教学的改革做起。”“只要经过一、二年的准备和过渡,就可能把现行初中数学教材的算术部分全部移到小学去教。”为了较快地改变小学算术脱离实际的缺点,教育部研究了缩短过渡时间的办法,即把各年级原教材内容适当精简,然后进行必要的补充,争取在三年内逐步补完。1958年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小学算术课本临时措施问题的通知》以及《小学各年级算术教材精简和补充纲要》。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至五年级上学期补充教材和高小课本算术第三册(暂用本),供1958年秋季使用。随后编辑出版了各册的暂用本。至1961年春,高小算术第四册出版,就把初中算术的基本内容(包括比例)全部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