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低年级数学自信心的调查及激励策略初探

2013-02-27

2、你无论干什么,都认为会成功吗?(    )

A、十分有把握     B、很有把握     C、比较有把握     D、没有一点把握

计分:选择A的计4分,选择B计3分,选择C的计2分,选择D的计1分。得分及类别:

1类  27分以上      没有自卑感,很有信心

2类  23—26分     信心略显不够,稍有些自卑,不明显

3类  19—22分     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

4类   18分以下     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在数学上没有信心

四、结果与分析(见表2)

表2 数学自信心调查结果

类别 总人数 % 一年级 二年级

人数 % 人数 %

1类 51 41.1 29 44.6 22 37.3

2类 38 30.7 19 29.2 19 32.2

3类 20 16.1 10 15.4 10 16.9

4类 15 12.1 7 10.8 8 13.6

合计 124 100 65 52.4 59 47.6

1.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有信心,喜欢上数学,乐于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这为我们达成新课程的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2.缺乏数学自信心的原因。问卷中3、4类学生虽然只占16.1%和12.1%,但这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对3、4类学生的访谈,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比较缺乏或严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

(1)缺少成功体验 ,平时做事成功率不高,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受到了过多的失败与挫折。某班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失败,受到大家的哄笑,心里感到很不好受,恨不得找个空隙钻到地下去,经过这一次后,在以后的发言中,就养成了先看看别人怎样,然后再举手的习惯,有时就不举手;本校二年级一女生,特别不自信,她的广播操做得很好,可她就是认为不够好,于是在集体做操时就站着看旁人做,自己不做;而在班级里,广播操却是做的,管你老师白脸、黑脸的唱,她就那样认为,我不如别人;有的孩子想获得好的学习成绩,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想组织好一项活动,效果却不理想;有的孩子想使自己勇敢起来,但还是受到别人讥笑……。如此一次又一次地经受失败与挫折,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使孩子在心里产生一种“我不如人”消极定势,学习的热情与动力逐渐地减退。

(2)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差。现在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偏颇,从小过着“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他们大多以“我”为中心,缺乏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一些小挫折便会产生自卑心理,过多地责备自己,一味认为自己太差劲了,自信心也随之动摇。

(3)能力不足,一些先天或后天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在能力较强者面前往往感到自愧不如,他们会由于自身的条件不如别人而产生挫折感。有的孩子记忆力不好,别的同学一下子就能记住的东西他要花很长的时间、费很大的气力才行,常常被同学说成“笨蛋”;有的孩子不善于与别的孩子相处,在互动学习时只做旁观者,常常会觉得自己不行或自己的发言是不正确的,对许多事情望而生畏,从而产生恶性的循环,与别人差距越来越大,自己的自卑心理也愈来愈烈。

(4)从表2数学自信心调查结果看,发现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自信心要高于二年级的学生,从这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也更多,遭受的挫折也会更多,有的会积极对待,有的就消极对待,认为自己不如人,渐渐地就缺乏自信,因而二年级缺乏自信的人多余一年级的人。由此可见,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自信,让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论与策略

自:自己,信:相信。自信就是要相信自己。对自己所知的和所能的有信心,对自己所下的判断和所做的事情不怀疑。自信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它是成功的基础,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勇敢面对困难。针对一二年级数学自信心的调查,我们低年级的老师成立了课题组,探究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孩子响亮地喊出:我会、我行、我可以……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