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以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进行的一些教学探讨

2013-02-19

【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威廉希尔app 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内容提要:在①以问题为中心展开一节数学课的教学②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多提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③把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引进数学课堂等体现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的教学探讨中,发现只要我们能转变教学观念和教法,对学生的学法加以适当的指导,新课标在一般的初级中学也能较好地实施,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新课标和在新课标中教师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理念   发现数学   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做数学,体验数学;数学教学不但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从中体验数学,发现数学,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数学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等等。这是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

对于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的具体落实,需要我们教师大量的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近两三年来我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探讨(我们学校是一所普及型的农村初级中学):

探讨一:数学课基本以数学问题为中心展开,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体验数学发现数学,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试验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第一节的教学)

我先板演画出一个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并板书:“作⊿ABC,使∠B=∠C”,然后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作完图后,我马上提出问题1:作AD⊥BC,垂足为D,然后沿直线对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得出⊿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

接着我板书问题2:“已知  ⊿ABC,∠B=∠C   求证  AB=AC”要求学生完成。(我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作了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

(证明:过A作AD⊥BC,垂足为D,则∠ADB=∠ADC=90o,又∠B=∠C,AD=AD,

所以⊿ABD≌⊿ACD。所以AB=AC                            A

命题成立)

我接着提出问题3:你们都从△ABC中已知∠B=∠C这条件出发证明了AB=AC,如果已知∠A=∠B能证明什么?如果已知∠A=∠C又能证明什么?

学生很快就用证明问题2的方法由∠A=∠B证得AC=BC,由∠A=∠C证得AB=BC.

跟着我提出问题4:由以上学习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很快就说出他们的发现: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然后我又提出问题5:如图,已知  ∠B=∠C,你能证明AB=AC吗?为什么?如果能,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能,加上一个什么条件可以证明?(学生思考后,发现只有∠B=∠C不能证明AB=AC, 需要增加                          A

条件。如加上条件BD=DC,则可以证明.)

我就要求学生加上条件 BD=DC 去证明.并让他们

分组讨论。多数学生都会连结BC利用等腰三角形的               D

性质和判定定理证得AB=AC.                           B                C

这样,通过数学问题不断把知识引向深入,不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定理,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老师也有时间去个别提示学生和与学生讨论问题,对学生的个性有更多了解,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试验2:(初三“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第一节)为了使学生熟练应用解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作为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①如图,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从西往东行驶.在A处观察到电视塔在东偏北30°的方向上,你能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确定电视塔的位置吗?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