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渗透数学史,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它在人类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数学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重要数学思想的演变纪录,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出现的困惑往往与数学发展史上出现的困惑相一致,历史上数学思想方法的突破点是数学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也是学生学习探索的疑难点。如数从自然数发展到有理数,数所具有的直观量性就不那么明显了:怎样才能拿出-5枝笔?甚至出现“全体小于部分”如当a是负数时,a< ;“较小的数与较大的数之比,等于较大的数与较小的数之比”,如-1<1,而 = 又如:“假设张三欠钱2元,李四欠钱5元,李四欠钱多,所以‘-5比-2大’”等等,使学生产生疑惑。渗透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与价值:实际的需要;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数学家创造历史的真实——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探索前进。并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沟通各知识点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鉴赏数学的无穷魅力。从中知道“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于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③科学是经验的结晶,是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索客观真理,是作为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指南。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四)揭示数学美,发展审美能力
数学的美育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实践、探索、观察,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来揭示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千姿百态的数学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数学的简洁性是数学家刻意追求的目标之一,学生有了简洁美的体验,就注入了精益求精的内部动力。通过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式、结构形式的表述简单明了去获得,如:学了有理数后,a可以简单明了表示一个有理数。对和谐对称美的欣赏可以通过观察图形的对称性,数的对称性、式的对称性等获得。如 | a | 的几何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对称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对数学统一美的欣赏可以从数学各知识点提炼、综合以建立起知识网络,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象征性的建筑物,花纹图案,以及几何题的代数智取等,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奇异之美。
惟有从不同的侧面揭示数学美的特征,才能从根本上变“苦学”为“乐学”,显现数学的文化意韵,陶冶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五)凸现数学思想,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粹。是普遍适用的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应用这些数学思考的方式的经验构成了数学的能力,它是人的智力特征,它能使人判断地阅读,能识别谬误,能探察偏见,能估计风险,能提出变通的办法,能使我们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
解数学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题目训练,但这并不是说题目做得越多解题能力就越强,重要的是要把解题过程纳入一个系统,对解题有一个宏观的指导,以便克服盲目性,防止模式化,其中做为解题灵魂出现的,便是常说的数学思想。如初一新生首先碰到的数形结合思想,数和形反映了事物的两个方面,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因此,在解决有关数的问题时,需画出图形和结合给出的图形去寻求数之间的联系,如: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可以通过数轴来获得。在解决形的问题时,又常常通过数的计算去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切入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所隐含的思想方法,遵循渗透性、科学性、层次性、实践性原则,按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构建起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摆脱数学题海,改变学习方式,从中品味数学内涵,形成具有数学特质的思维习惯,影响学生终身的思维格式及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呼唤数学课堂活动要凸现“情感与态度”的生成与培养。需要老师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起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课堂活动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还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数学修养,从隐蔽的数学知识体系中适时引导学生挖掘,恰当地点拔展现,才能让学生感知,内化到其知识的结构中,逐步积集成对数学的态度,运用矛盾的观点、运动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相互转化的观点去审视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继而泛化到人对世界的认识,同时影响人的活动方式。
相关推荐链接:
下一篇:如何抓住学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