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策略初探

2013-02-07

4.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在复杂的情况下抓关键的本领;要训练学生从感性认识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指导学生掌握概括和归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5.启发学生竞争意识。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从教学内容的具体实际和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出发,注意从中选取知识的引发点,运用讨论、辩论、抢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创造竞争气氛,启迪学生智慧。

二、以尊重为基础,坚持智、能并重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方法要科学化,就必须与心理学建立密切联系。教学方法只有以心理科学为基础,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之下,学生主动参与、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以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做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1.着眼于人,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亲近感,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专注和不断深入;要真诚地为学生服务,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要着力培养学生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

2.着力于用,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教学中,一要重视暴露思维过程。

获取知识、训练技能都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够有条有理有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和操作步骤。二要重视暴露学习方法。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指出,数学学习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内容的学习,二是数学方法的学习。我国小学数学教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蕴藏在教材之中,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相应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应运而生。如课本中关于怎样引入概念,如何讲解例题,以及怎样运用插图等等都有阐述或安排,这些内容既是教材,又是教法,也是学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增强意识性,明确要求,悉心指点。

三、以自主为核心,坚持教、学并重

只有外部的教育影响与学生主体的需要相一致,而且学生对外部教育影响的内容与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时,他才能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智力活动,内化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无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一 味地实施灌输,以为多多益善,只能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学生的接受系统一旦封闭,内化过程就中止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中止了。可见,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十分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法,我觉得应抓住四条:一是学习观念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正视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在多种阻力、困难和失败面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积极进取,增强必胜信心。二是学习心理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比方如何观察、思考、想象、记忆、解决问题,如何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控制学习情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三是学习内容的指导,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技巧。四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靠教师灌输大量的方法让学生去记、背,而是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和训练,养成习惯。

四、以训练为主线,坚持手、脑并重

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强调把外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素质,重视内化过程和内化机制的研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各种媒体,多种直观手段,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练习,采用实验、操作、游戏等办法,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算一算”,在动脑、动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

以训练为主线,有两点是要特别注意的。一是训练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和灵活性,加大课堂练习容量,科学地体现精讲多练,即精讲巧练,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要突出思维训练这个重点,把思维训练作为主线贯穿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数学教学才能获得成功。这样,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就不再是知识的堆砌,教师进行的教学也不再是死板的教条。思维训练,要注意内容紧扣教材,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恰到好处。要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能灵活运用顺、逆向思维,并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综合等一般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