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当某一种新概念刚刚引入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剖析,这时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梯形概念的引入后,我就提出:“这里‘只’字去掉行吗?‘四边形’不要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只”字去掉,变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那么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一组对边平行,但它不是梯形;有的说:若是“四边形”去掉,就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是梯形,而图形有的是五边形,有的是六边形……它们有的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难道五边形、六边形也是梯形吗?不是。于是通过讨论形成了共识,梯形概念中的“只”字和“四边形”都不能改变或去掉,使概念更准确、清晰。在课堂教学中,练习和复习要占有一定份量,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和复习要依纲扣本,围绕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和思考性,使之服务于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时,课将结束时,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思想开始松懈了,这时我提出:“a〖〗b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为什么?”学生思维立即被调动起来,经过一番紧张的思考后,有的说“是真分数”,有的说是“假分数”,我请大家说明理由后,形成共识:当a
由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他门往往忽视自己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疏漏不加注意,我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强化自查自评。如,教“倒数”时,有个学生回答说:“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这时我不作评价,而是追问:“为什么?”让大家想想,之后这位学生说“因为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所以他们的倒数都小于1。”我接着追问:“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吗?”这位学生顿时醒悟了:“我讲得不完整,应该是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这样,通过教师长期地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逐步得以提高了。
总之,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结业论文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创新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创新
在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并获取尝试创造的初步方法。主动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过程是主动学习的真实体现。
1、营造创新氛围,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的好奇心,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源。教学时若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如教师微笑的面庞,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目光,平等的角色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学生便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涌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教师加以鼓励、启发、诱导,细心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树立自信心。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不怕说错。胆小、内向的孩子不利于创造、而勇敢、自信的性格是创造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说自己所想到的,说自己所看到的,允许他们说错了可以自己纠正,说不完整还可以补充,允许他们提出质疑。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并大加赞赏。如我在教学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有学生问:“加法、乘法都有交换律、结合律,为什么除法没有呢?”我首先肯定学生问得好,并启发:“你能自己演算试一试吗?”学生通过一翻努力得出了其中的道理。学生由敢想到敢疑、敢说,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3、大胆放手,展开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