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
如: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几体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设计好操作步骤,以及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内部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
(4)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机;适量,是指学具操作不可滥用,不要搞的琳琅满目,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使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将此实验纳入“练五功”活动中,要形成“教研组——备课组——实验教师”的实验网络,组织教师“讲五课”活动,即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写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改进教学。
4?建立实验档案,注意资料积累,认真总结经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操作能力测试的数据,实验教师的优秀教案,精彩片断、数据实录等资料,每学期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撰写1—2篇经验论文,学期结束时,实验小组要对实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回顾成绩,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深化意识。
5?设置组织机构。
(1)专家指导小组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3)课题组成员。
八、实验过程
1?第一阶段:探索阶段。先确定两名教师为主要实验先行者,确立实验内容,操作教具、学具,操作程序,大胆实践,每学期给他们提供学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让他们出去到外地观摩学习,聘请专家到我校亲临指导。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两次研讨课。
2?第二阶段:推广阶段。实行一点带面,学科带头人把实验经验向其他教师渗透,形成典型引路,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人人投入到改革的热情之中,互帮互学,做到人人有专题,人人有总结,人人有提高。
3?第三阶段:升华阶段。实验教师总结实验经验,向市、省级推广,推荐优秀者参加省、市组织的观摩会上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把他们的经验论文向省、市参加评选。
九、实验结果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实验是湖北省教研室主抓的课题项目,曾得到华师大教授的认定,在省教研室、市教研室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实验,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的实验教师。通过实验,教师们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994年,“湖北省动手操作发展思维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一名教师代表襄樊市作观摩课《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受到了与会专家、代表的高度评价,专家们听了我校的实验材料汇报,看到学生们课堂上的表现,评价我校此项课题实验确实大有成效,并提议向整个襄樊市各类小学进行推广。这位教师主讲的教案被省专家当场选中,后来发表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教案集》上,论文《大胆放手,适时留白》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小学数学教师》上。近两年,我校青年教师张朝辉把电脑辅助教学与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有机联系起来,取得了实验新突破,他所讲的优质课获市一等奖,罗龙英老师的优质课获二等奖。有一位教师的CAI优秀课件设计获市级一等奖,三位教师的CAI课件设计获市级二等奖。
教学改革实验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们在丰富的实验探索过程中,磨炼了教学基本功,增强了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涌现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骨干教师,课题组有1人参加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有1人参加省级培训,课题组成员中十余名教师的30余篇论文分别在全国、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或发表,讲授的优质课分别获市级、省级一、二、三等奖,在2000年全市基本功大比武、大使兵活动中实验教师耿霜获一等奖,在2001年全市首届电教课评比活动中,杨志勇老师讲授的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获一等奖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