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现象思考

2013-01-14

[案例4] 教学片段: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3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购物。学生争先恐后地用仿真样币"购买"铅笔、本子、橡皮等。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旁若无人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反思]本节课的任务是"认识人民币",但在购物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的物品上,"买者"和"卖者"都不去注意币值大小,对物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民币。从形式上看,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地投入和参与了学习活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活动与认识人民币有多大关联?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应该肯定,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课中,设计购物场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活动不应该只注重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

现在的活动有相当部分是随意和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绝对化倾向,一味地强调活动的情趣而冲淡甚至忽视了主题,知识与技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必须要改进的。

威廉希尔app  数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