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析学生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及引发与调节思维活动的条件可知,非智力因素对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影响。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1年开始对1528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智力与成就有一定的关系,但决不是完全相关,……非智力因素与成就关系密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而心理素质包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并无明显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期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更别说有什么课堂效益。只有产和了兴趣,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之中。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而兴趣的形成则是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在充满情趣、富有魅力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做到如下两点: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以培养兴趣的主动性
(1)设计悬念,引起好奇。课堂悬念可设在课头,也设在课尾,设于课头的必须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其目的是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若设在课尾的则必须是下次课的中心。
(2)设置惊诧,产生热心。美国数学教育家P玻利亚指出:“引入问题要活泼新鲜,有时可诙谐或说些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见解,让学生去猜测,因为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就会追求猜想的正确与否,从而热心起来。”我们用古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可以引导学生从疑惑中把数学的概念从有限过渡到无限。
2、揭示教材中知识蕴含的美学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观的形式是学习的最佳刺激。数学美无处不在,数式的和谐、图形的对称、方法的独特、技巧的奇妙等无不表现出数学美。教学中可利用奇异美激发好奇心,和谐美增强求知欲,根据对称美解题求捷径,用相似异中求同。这样的教学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美的愉悦和情趣。
(二)培养健康的情感
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与心理体验,它对学习起着激励或阻抑作用。我国的教育制度不仅从客观上保证了学生情感的正常发展,而且也历来提倡在学科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作为中学数学应注意的是面向大多数,因材施教;要组织活动,开拓学习视野;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尊重你并喜欢你的课。中学生重感情而且可塑性强,因此情感教育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键。
1、对于学生而言,有四点:
(1)、积累成功
部分中学生只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其中不少人因成绩低下而苦恼,因此要指导学生能解题、会学习。例如,初学平面几何时,要抓住辩认基本图形和运用几何语言的训练,使学生容易掌握概念,学会论证。当学生自己解出题目时,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快,增强信心。因此,积累点滴成功,就是学习兴趣的自我培养。
(2)、互相激励
中学生活跃、好胜,如果在教学在组织集体活动,使学生互相激励有助于克服教学难点,有利于培养爱学习的情感。例如初学平面几何不容易写好论证,可以请几个板演,再由同学讨论修改,其效果往往胜过详改作业。又如,运算法则好象不难学,却又容易出错,可以组织“无差错比赛”。
(3)、经受挫折
学生难免考坏,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向,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例如,某次代数测验后分析扣分原因,其中运算错误占49%,从此过后,该班学生普遍重视纠正运算错误,此外,对“怯场”的学生还要个别疏导,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
(4)、减少焦虑
多数学生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尤其在毕业复习的后阶段,迫切想考好,但面对茫茫题海又缺乏办法,常感到焦虑和厌烦。这时,教师一方面要劝导学生:复习迎考不是“炒冷饭”,而是一个逐渐提高能力要求的训练过程,每天可以有新收获;另一方面,要精选新题型和综合题,使学生有新鲜感,并组织模拟考,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制力,激发学习潜力。
2、对教师而言,也有四点:
(1)教态表情。
教师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一经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来对待老师。如果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自己的教态,如此循环反复,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深化,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上做出积极的反应。反之,就会引起情绪上的抵触和行为上的抗拒。因此教态的核心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价格平等地、相互关心地交流思想和感情。
(2)语感传情。
教师的教学语言,严谨、简洁、意深、逻辑性强、坚定自信、快慢得当、铿锵有力或深沉浑厚形成一种魅力,扣人心弦,使学生感到入情入理,坚信不疑,激起对教师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促使对教师所教的内容的吸收和掌握。
(3)以情动情。
教师热爱数学,热爱数学教学工作,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改革教学,刻苦锻炼教育才能,这是对数学及数学教学工作热爱的处部表现,而且教师这种热爱还通过饱满的教学激情,坚忍不拔的教学意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对同学的耐心帮助,严格要求来体现。学生接受了教师的这种热情的熏陶,转化为自己对数学的热爱,对数学学习的激情。
(4)评价激情。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即时调节作用。学生需要我们去评价,因为年纪越轻的人,引人注意的愿望越强烈,有交往的需要和引人注意的需要。在课堂上,不管是的正评价或是负的评价学生都需要,他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公平对待他。毫无疑问,获得成就后的成就感可以自我肯定,会激发起新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学生也并非全是成功的就想去做,不成功的就不去做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评价。评价的方法,可以用“对”、“不对”、“好”、“很好”、“不好”等,来进行简单评价,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势来示意评价,更需要用启发或示范性的讲解来评价,必要时不仅用鼓励、表扬的方法,也可以用检查、批评甚至于责备的方法来评价。关键在于正确、恰当。教师也要同学的评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建立教师的威信和师生之间的感情。
实践证明,中学生能理解教师的爱心与期望,并影响其心理和行为。说得通俗点,只要学生喜欢上你,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就算再苦再累,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能很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培养坚强的意志
意志随着认识的提高,生活经验的丰富,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已经能独立地作出某一决定,较为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并能根据自己所确定的目标来评定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品质,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但是,他们有时表现出某种轻率行为,在挫折和失败前惊慌失措情绪低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制能力,使他们的自制能力,使他们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要求自己以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去战胜困难,完成任务。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的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让他们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但要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困难太大会影响学生的信心,太容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体验战胜困难以后的愉悦,使他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必要时可稍加点化,但切忌包办代替,以免学生养成依赖和畏缩不前的不良品质。
(四)、培养良好的动机
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由于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学习的好坏既关系到其它学科,又影响到今后的成才。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突出教材中与其它学科相关联的内容。如讲正弦函数,可引导学生研究无线电波、弹性物体振动和交流电等形成的曲线;讲圆的渐开线、摆线和螺线时指导学生观察机械零件等。结合教材内容,还可进行国情知识教育。如利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计算建国前后的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同时,要把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实例引入到教学中来,介绍日益发展的现实世界对数学迫切需求的情况,以促使学生把数学的近期目标与远大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形成最佳的学习动机。
应当指出的是,非智力因素的诸因素不是互斥的,而是相容的。情感作为学生的动因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唤起兴趣;有了良好的动机和兴趣就会具备坚强的意志。我们所述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是力求通过不同途径使它的诸方面同步协调发展。培养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就相当于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介玲.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9
[2]刘堤仿.中学数学素质教育途径探索.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9
[3]吴宪芳等.数学教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
[4]徐学莹等.教育心理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1995.3
下一篇:问题解决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