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基础数学课改与高师数学教育对策探讨

2012-09-24

在我国教育战略、政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师范院校在未来教师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应予高度重视。针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中小学数学课程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高师数学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如何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高师数学教育面对基础数学课改的挑战应做好五个“转变”:

策略一:教学内容的转变

高师数学教育类课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跳出“数学+教育学”的传统框架,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纯数学的,重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这当然是必须是。但素质教育要求数学必须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更注重实用性,更注重师范生的数学素养和师范技能的培养,使师范毕业生在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应用意识、建模意识、学科综合意识和教育现代化意识。所以,高师数学教育应调整基础数学课程和应用数学课程,对专业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和综合性内容。教学内容应包括教育的现代发展、数学学习心理学、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数学建模、新课程标准解读、新教材教法研讨、课例评析等,使高师数学教育达到“授人以业、授人以法、授人以道”的目的。

策略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对素质教育理解的直接体现,教师的作用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的。传统的讲授法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由“教给学生数学的结果”转化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对中小学的要求,也是对高师的要求,更是对高师数学教师的要求。高师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应重新定位为数学探索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导游”,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探索活动中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起支配和决定作用”的状况应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加强,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索并主动构建知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构建、自主创造的行为模式。高师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未来的教学方式,许多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

策略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由于同一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背景和理想等因素的不同,传统的同一的教学模式与分化的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比较差”的学生跟不上,“优秀”的学生感到吃不饱;立志从教的学生(假设为A层)觉得师范技能培养不够,立志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假设为B层)感到专业知识需要提高。分层次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A层学生应达到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B层学生在知识能力达到较高要求的同时应在创新和应用上有所拓展。

策略四:学习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相当数量的学生几乎是从小学开始面对应试的竞争,并随着年级的升高愈演愈烈,这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读死书和死读书;死记硬背概念、公式、性质、定理和解题方法;搞题海战术;不习惯于合作和探索。现代数学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获得了关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质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课程资源和各种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平台,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条件,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和课题研究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会“做数学”的方法。

策略五: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考试方式是笔试,试题大部分以例题和习题的模式为主,这尽管是一种省事的评价方式,但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一是笔试关注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其实未必能真实地反映出来),而对素质教育所要求培养的其他方面(如观念、意识、应用能力等)不予关注;二是试题缺乏开放题和应用题,易导致高分低能;三是会给学生不良的学习导向,学生盲目做题,机械学练,不去体会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消极、被动地学习等等。学习评价应体现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笔试固然不可少,但要注入新的活力,可采用兼容包并的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素质,反映他们的数学能力。多形式、全方位的学习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威廉希尔app  数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