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反馈和巩固是完成一个学习过程所必须经历的阶段。既然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的主要对象和工具是化学教科书,因而,为了保证化学学习过程的完整、顺利进行,教科书负有让学生进行自我反馈和巩固的功能。具体讲,这一功能是指化学教科书要及时给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如对学习方式、问题解答的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以便做到即时反馈,利于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同时,利用教科书中的章前概要及不同类型的课后习题等手段,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以强化学习结果。
1.7 作为思想情感教育媒介的功能
无论是义务教育初中还是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均规定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要求。这一目的要求体现在化学教科书中就决定了教科书能够作为思想情感教育的媒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具体讲,这一功能是指化学教科书要在呈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以适当的方式突出知识的“教化育人”作用,体现知识的“教育力”。在这里,我们对功能的阐述之所以采用“媒介”一词,意在表明化学教科书的这个功能要以特定的化学知识和特定的教科书体例结构为载体,通过自然渗透的方式来体现。而不能把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孤立于化学知识之外,进行形式化说教。
现代教育观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利用教科书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教育观下,对化学教科书功能的认识也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即不再是只侧重于将教科书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向教师提供完整的化学学科知识信息,而是注重发挥教科书的多种功能,而且更多地侧重其在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等方面的功能。
2 化学教科书的结构
传统的化学教科书受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影响,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从而割裂了化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而且由于教科书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但是,也应指出如果完全按照学生中心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去组织化学教科书,教育实践证明确实存在很多缺点。因此,将不同的课程观进行融合已势在必行。在这里,我们主张以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线组织化学课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又十分重视学生的愿望与要求给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并强调化学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问题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对自然和社会的真切了解。我们对化学教科书结构的构建正是在这种课程观指导下,从宏观和微观2个不同的层面入手的具体来说:
2.1 化学教科书的宏观结构
化学教科书的结构是以一定的化学知识内容为载体而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学教科书的宏观结构也就是指整个化学教科书内容的构成及其组织,而教科书内容主要以知识形态来体现的。由此我们认为化学教科书的宏观结构由化学事实性知识、化学理论性知识、化学技能性知识、化学策略性知识和化学情意类知识5部分内容及其组织构成。
化学事实性知识是指反映物质的存在、性质、制法和保存等多方面内容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的知识。
化学理论性知识是指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化学技能性知识是指体现化学学科特色的化学用语(符号)、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知识。
化学策略性知识是指有关学习化学的方法和策略。从学习内容上看,化学策略性知识分为概念学习的策略、技能训练的策略和记忆训练的策略;从学习方法上看,化学策略性知识分为学习迁移的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整体性和系列性策略。
化学情意类知识是指有关科学观和科学品质的知识,在教科书中主要体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兴趣、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