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11-04
如果说,人性之善和生态之内在价值是孟子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内因或理论基础,那么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化则是其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外因或现实依据。孟子认为,自从尧、舜、禹时代以来,自然环境经历了“恶化—良好—恶化”的变化过程。“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沱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会上》)且“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膝文会下》)在这样险恶的自然环境下,尧选拔舜来进行治理。“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沦济漂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泅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上》)由于人类战胜了自然灾害,从尧之时的“洪水泛滥、五谷不登”(《孟子·滕文公上》),到舜、禹之时的“人得平土而居之,教民稼稿,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滕文会上》),自然环境明显好转,人与自然大体上处于平衡发展的和谐状态。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繁衍生息,人口大量增加,“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孟子·公孙丑上》),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对此,孟子以牛山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孟子日:“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孽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灌灌也。”(《孟子·告子上》)牛山本来林木茂盛、风景优美,但是由于距离城市太近,树木被砍伐一空,甚至变成了牧场,牛踩羊吃,于是成了光秃秃的山包。面对当时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一生倡导“性善论”的孟子深感痛惜,并且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生态爱护情怀。
诚然,孟子当时的生态环境与尧、舜、禹时代相比确实有所恶化,然而,当代生态危机比那时更加严重。现在不仅很多地方树木被砍伐一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而且河流受到污染,空气不再清洁,土壤出现退化,生物种类减少。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更加需要重温盂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强化生态伦理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仁民而爱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中国哲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