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论文

老子与王弼伦理思想比较探究

编辑:

2014-05-12

2道德修养方法与道德理想

既然老子认为道德规范的产生是道德自身的蜕化,是“有为”的结果.是造成社会关系混乱的原因。因而就要使道德“复旧于朴”.一方面要“绝仁弃义”,取消道德规范,而最根本的条件足要消除道德主体的主观因素。为此要泯灭知、欲,“为道…‘绝学”。因为学习会增加知、欲,知识愈多,愈不能认识“先天地生”的“无为”的“道”.要认识“道”,还必摈弃感觉经验,“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五十二章)直到“无知无欲”.就能达到“素朴”的道德理想境界,可见,由“绝学”而减知、欲,而“体道”“反朴”既是老子的道德理想,又是其具体的修养方法。同老子一样,王弼反名教的形式主义,认为其已被利欲之徒当作欺世盗名、沽名钓誉的工具。“患薄欲而兴名行,崇仁义而愈致斯伪,况术之贱此者乎?”(《老子指略》)但他并不象老子那样否定仁、义、礼、智之名,而提出了维护和挽救名教的妙方.并对理想的道德社会进行了设计。既然万物“以无为本”“名教本于自然”,“自然”是“本”,名教是“末”,那么要使“仁德厚”,不是单靠弘扬仁、义、礼道德规范本身所能奏效的,反而“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也”(《注》三十二章)。因此不能“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注》三十八章)必“绝圣弃智”,使民“反朴归真”,所谓“崇本息末”,然后“无心为仁而仁存,无心为义而义存”。这里的“绝仁”,也就是“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老子指略》)达到”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注》三十八章)的道德理想社会。

可见.在道德修养方法上,他们都反外在的形式主义的道德教化.主张“无为”,“绝学”。把道德看成与知识、欲望乃至利益都毫不相干的绝对“圣物”.这不但排斥了道德认识,而且连人的自由意志.行为选择都一概否定。老子达不到目的。而王弼的“自然为本”“名教为末”的命题本身包括着对名教形式的鄙薄.同样也达不到“自然”和“名教”的统一,反而为门阀仕族荒淫的生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有可能导致对名教的否定两人对理想道德境界的设计,其内容不同。老子的理想是“有实无名”的“至德之世”,即“相爱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庄子·天地》)。老子的目的是复归于“朴”的理想社会。王弼结合时代特点,发挥并改造老子思想.认为理想的道德境界应是“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的境界。老子的道德理想是对人类道德认识发展和道德自觉的反动,是虚幻和反现实的。比较地说,王弼的名实相符论更具有现实合理性,至于在现实中并没有达到他所设定的道德境界,是不能让王弼负责的。

3“无为”和“慎终除微”的处世态度

处世之道是老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其态度有时表现为超世倾向,有时又表现为顺世精神。老子处在险恶的社会环境,他认为现实的人生追求是保全自身,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无为”。他说“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以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要达到“全身”的目的,要做到“清静…‘不争~柔弱处下”因为“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第六十七章)只有柔弱不争,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就能避免祸咎。在他看来,“有为”必招致失败,必须“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因而要混同尘世、不露锋芒。解脱纷争,达到“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从而超脱世俗纠缠,求得自身保全。老子的“柔弱不争”,“知足”的超世精神,在消极形式中包含了积极意义。老子所说的“柔弱”并非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而其中包含了无比坚韧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使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克服困难迎接光明。柔弱、谦下,使人具有豁达的心量,积淀为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国民的谦虚精神。但老子的“祸莫大于不知足”的说法,很易将人导向消极退缩的道路,养成一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保守心态。他强调的柔弱不争,并达到处上的目的,如果人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将会丧失奋发有为精神.对不合理现象不敢抗争,变得没有骨气而缺少个性,以致失去坚持和追求真理的勇气。这是“无为”处世态度的消极影响。与老子同,王弼的处世之道在其思想中颇具特色。面对政局不稳,随时有杀身之祸的社会现实,如何自保,便成了他思考的重点,提出了应付时局的自保之术。既然客观事物难以把握,世事时局难以予设,人们惧祸之深,那就要“反本于无”即对荣辱、宠爱不可孜孜以求,因为“安身莫若不竞,修已莫若自保。守道则福至,求禄则辱来。”(《周易略例:颐卦》)任何欲求,也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要避世自保,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慎终除微,慎微除乱”(《注》第六十四章),必须“无过”,“除微”关键就是“慎”字,人能“慎终除微”就能够形同赤子,心若枯井,无欲无求,哪怕是“疾雷破风,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即使遇到“亡国灭君”“侮妻子。用颜色”的大变也能泰然处之,达到无死之地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