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论文

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探究

编辑:

2014-04-30

第二点就是礼乐教化。礼是社会生活的样式,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它作为一种生活的样式,与民众生活具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性,能够对人的教养和良性社会道德氛围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民可使由之”的道理。孔子很注重礼乐文化的重建及其历史连续性。他所生活的春秋末年,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曾到夏、商之后的封国杞国和宋国去考察礼制。考察的内容包括“文”和“献”两方面。文就是现在讲的文献或经典,献者,贤也,指那些前朝的遗老,作为那个文化载体的贤人。文化不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性的东西,而是通过一定的生活样式渗透在人的行为里,体现在一定的以身体道的群体中,它才具有活的生命意义,具有教化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儒家的礼乐教化和一般的宗教仪轨的作用不同。宗教的仪轨一方面具有某种排他性,同时它在信众群体上亦有局限性。但是儒家所据以行其教化的礼乐系统,是社会本来就有,并且普泛地渗透于整个社会的东西。《仪礼》中讲到八种礼:冠、婚、丧、祭、乡、射、朝、聘。古人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说,在孔子之前,这个礼的系统,已普泛地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学因任这些本有的社会生活样式,既强调礼制的历史连续性,又主张因应社会的发展,对这些礼仪加以适当变通和重建,以切合特定时代的要求。儒家也并不否定巫史之事等民间信仰对民众生活的作用,它用“神道设教”的方法来升华和调适民众生活。孔子“百占而七十当”,可见他也精通卜筮之事,但他说,我与“巫史同途而殊归”,他所追求的是“德义”而不是巫蛊小道。民间信仰多有功利的性质,也有迁善改过的影响,但须引导和升华。要引导民间信仰、民众生活,就要有一套与之相契合的教化的理念,这样才能提升点化它,使之不至于陷入巫蛊小道。如果完全把民间的生活样式和信仰都打成封建迷信,打击它,它反倒会转入地下,变成一种黑暗和惰性的力量。儒家的“神道设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化方式。

第三个方面就是重视家庭教育,女性妇德。儒家文化就特别强调孝道。比如《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戴札记·礼三本》云:“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孝是人最自然真挚的情感。当然不是局限在孝,而要推广开来,所以孟子讲“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孝能够推扩到天下,有一种普遍的价值。儒家主张,通过敬天法祖的路径建立起人我、人物、天人一体之超越的基础。过去儒家道德教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教育。所以要特别重视妇德。妇女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相夫教子,对社会教化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三、儒学的未来发展

儒学未来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化发展的问题。文化的发展常常受到功利因素的制约,这与文化的存在方式有关。文化普遍渗透在社会人生方方面面,它是一个功能性的东西,而非独立存在的刚性的实体。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做出划分,比如可以从地域性角度,说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欧洲文化、美洲文化;从民族来区分,说有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可以从行业上分,说有大学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等。所以文化是渗透在各方面,无处不在。按照杜维明先生的说法,文化是一种“添加价值”,其本身没有独立的领域,但却渗透在人类各个实存的领域,构成为一种“软性的力量”。这样,人们在看文化时,往往是见物不见人,只看到实际的功效,从功效上评价文化的好坏。比如,西方社会近三百多年来发展得很好,于是大家就找原因说,是不是清教在起作用?1980年代,“亚洲四小龙”崛起,大家又说是“儒教文化圈”在起作用。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濒临危亡,所以大家就认为是儒家文化罪该万死。其实,文化与现实、与经济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按这种因果性追问的方式来判断一种文化的价值,是一个理论的误区,但它已经形成为一种文化思考的定势。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