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4-30
照常理言之,说我之不存在实不可思议。我之感知,实实在在;我之情慷,真真切切……而且,言我之不存在亦违逻辑,我既不存在,如何言之。然而,佛家哲学所讲无我是就本体论言。其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纠正世人之妄解,具体说就是以佛家智慧,照见“五蕴皆空”。佛家所说“五蕴皆空”(蕴,亦称阴,积聚之意)即心理活动之五种表象,具体说就是色、受、想、行、识。对于此五蕴,可以作简单训释:色,为“有客观性事物”或“物质物态”(感觉之客观化);受,为“感觉”;想,为“记忆”;行,为“作意及行为”;识,即“心理活动之统一状态”。
佛家认为,这五蕴皆非实存。《成实论》有云:“五阴中,我心名为‘身见’,实无我故。说缘五阴,五阴名身,于中生见,名为身见。于无我中而取我相,故名为见。”即是说,此五种心理活动不过是一种错觉。何以言之,Kl}l}}正理论》(卷三)中的一段话可拿来说明:“言聚,离聚所依,无别实有聚体可得。如是言我,色等蕴外,不应别求实有我体,蕴相续中。如世间聚,我非实有。”《成实论》(卷十)中讲:“是五阴空,如幻如炎,相续生故。”即是说,现实人所得不过是现象的波波相续,并非事物实体。就像以前放映电影,看似人物在活动,其实不过是无数胶片之集合。正像梁启超先生所总结的,“所谓人生,所谓宇宙,只是事情和事情的交互,状态和状态的衔接,虽生随住,随变随灭,便是五蕴皆空的道理,也便是无我的道理”fa7。佛家认为,世间万象,其性本空,常人却以为有,实为假有。因常人不明“假有性空”之理,误将五蕴相续状态视之为我,于是产生我见,进而生我痴、我慢、我爱,无量苦恼接踵而至。然而,一旦了悟佛法无我之理,则会脱离无常、苦恼之状,归至清净、安逸之涅梁境界。
精深博大的中国哲学,涵蕴着阂富而渊奥的修身学说。这些实堪称中国文化之瑰宝,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去发掘,去领会,去光大。作为今人而言,只要能对其作悉心及恰当的理解,定可远离苦恼,快乐永驻。
相关推荐:
标签:中国哲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