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综述

编辑:

2014-03-25

(二)批判的观点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由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需要这一客观现实,决定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马克思主义道路这一历史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跃而成为官方的统治意识,左倾思潮开始发生,一切被认为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无不遭到严厉的批判,孔子儒家也难逃其殃,成了众矢之的。

1.冯友兰的研究观点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上半期,无情的学术批判迫使冯友兰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哲学立场,开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孔子进行研究和评价。1954年的《孔子思想研究》、1960年的《论孔子》、1961年的《再论孔子——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1962年的《三论孔子》等一系列的文章的发表,集中体现了此一阶段冯友兰对于孔子的看法。

冯友兰此时期对于孔子的看法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孔子的“阶级成分”的重新定义。孔子由前期的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没落为奴隶主的哲学家,或称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孔子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的,他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的思想在当时是反动的。因此,否认孔子思想中存在的某种一般的、普遍的可继承的因素。

从阶级立场出发,冯友兰把孔子界定为“从领主阶级初步分化出来的地主阶级”,这就决定了孔子思想的两面性,并且,这种两面性,贯穿于孔子思想的方方面面。就孔子所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性质而言,冯友兰说:“这样的地主阶级要求参加政治;作为严格新兴阶级,它也关心提高生产他们这样的斗争,主要地是为他们自己底阶级利益。但是这样的斗争,是加速封建领主阶级底消灭,符合历史与生活底要求,符合人民的利益。”就孔子的思想来说,冯友兰认为,“仁”与“礼”为他的思想系统的两大支柱。孔子站在剥削阶级的场上,极力维护支持领主制度下的束缚人民的礼,这是他思想的消极的一面;但是这个阶级对于领主,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一争,从而建立了“仁”德,这是他的思想的积极的一面。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要维持“贵贱不愆”的传统制度,惧怕“贵贱失序”。另一方面,他主张“举贤才”、“来远人”,这种主张的后果,是对封建领主制度的破坏。此外,这种矛盾性,还表现在孔子对于“礼”的拥护,对于“天”的认识,尤其对于“仁”的论述上。总之,儒家学说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这种学说,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学说,在反对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斗争中,表现了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当封建制完全确立并且向前发展时,当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时,这种学说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冯友兰对于儒学的这些分析,表明他放弃了解放前他曾长期坚持宣扬的传统儒家的立场,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儒学。

2.侯外庐的研究观点  侯外庐认为:孔子是一位改良主义者,但是他的改良的进步意义是有限的。从“礼”的思想看来,前期儒家的社会观点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他们指出:“孔子所开创的古代前期儒家学派,在历史意义上有别于西周贵族的思想家及春秋的缙绅先生,而成为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对于儒学思潮的勃兴,尽了‘金鸡一呜天下晓’的首创任务。”春秋末年,国民阶级正在出现之时,孔子首先作为私学著述的大哲人批判了春秋社会,因此,他的人类性的观点应当强调地提出来研究。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