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3-25
(二)汉代“知足”之人的处世态度
在“知足”之风影响下,汉代人谦退、处下,远离权势和名利,在处世态度上值得后人学习。
汉初名臣张良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当刘邦要重重封赏张良的时候,张良却谢绝了刘邦的美意。《史记》卷55《留侯世家》载:“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高祖刘邦要封张良三万户,但张良却很谦虚,说自己没什么功劳,出的计策也是碰巧用上了,自己能分封在留县就心满意足了。最后张良被封为留侯,食封万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张良对自己的“封万户,位列侯”现状非常“知足”,他晚年曾说自己:“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
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与张良同时代的韩信自恃功高,被封为淮阴侯后,牢骚满腹,好不知足,最后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而张良却淡然处之,非常知足,深得高祖刘邦、吕后的信任和器重,得以善始善终。
汉初的另一名臣萧何,深知盈满招祸的道理,生活上很是知足,为人谦退、做事谨慎。《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载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汉武帝时期的名臣郑当时,深受道家“知足”思想影响,谦退、处下,廉洁奉公,不治产业,与人为善。《史记》卷120《郑当时列传》载郑当时:“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於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卒后家无余赀财。”
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扬雄,青少年时代曾经跟随道家学者严君平学习,并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不慕名利,不求富贵,安于贫贱,埋头著述。《汉书》卷87《扬雄传》载扬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於富贵,不戚戚於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扬雄“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体现了“知足者富”的思想,在基本生活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主要追求精神的富有。
扬雄尽管后来到京师做了郎官,但仍“恬于势利”,安于贫贱。“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於势利乃如是……家素贫。”
东汉光武帝刘秀深受道家“知足”思想影响,在施政方针上提倡节俭;减轻田租,减轻刑法,释放奴婢,与民休息。《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载刘秀之语:“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实际上就是按照道家思想施政。光武帝在生活方面很是“知足”,《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序》载:“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身衣大练,色元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其以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扎十行,细书成文。勤约之风,行于上下。……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他所穿“大练”是一种不染色的白绢,其它衣服色彩也很单调;作为皇帝能够做到“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说明他的“知足”已经达到了很高境界。
标签:中国哲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