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论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哲学基础

编辑:

2013-11-26

2、儒家思想的生态观

儒家思想中包含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 “天地合一”、 “取物以顺时”、 “仁爱万物”等主张中。

第一,“天地合一”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是统一的。孟子认为天是“莫之为而为”的客观必然性,他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源泉,是万物的养育者,他的思想肯定了人与自然各自独立的存在价值。孔子也论述了人与天的关系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儒家认为天地是生生不息地创造万物的过程,万物由“和”而生,我们必须遵从“和合”哲学,才能使世界万物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生命整体。

第二,儒家最重要的思想是“仁”,不仅体现在“爱人”,还进一步把“仁”的思想扩展到自然界,“仁爱万物”触发了人类对自然界万物的关怀。

《周易》把“生生”作为人之“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 孟子则依照动植物按“时”的变化而生长的规律发表观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要注重动物的永续利用。荀子则更加系统地阐述了依“时”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三、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

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机械论自然观,它一方面揭开了笼罩于自然之上的迷雾,另外,它也导致了事实与价值的对立,科学与道德的疏离。它认为运动是这样一种机械移动,它因外部作用而引起物体在空间上的运动,其否认事物是由内部质变、发展的飞跃性以及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论它从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它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互利互惠的统一体。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2]恩格斯也提出:“这种事情发生的愈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会意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与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3]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然界是一切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然与人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反映与被反映的统一。

四、结语

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追求,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重大进步,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伟大的建设性构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哲学基础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需要元旦晚会策划的朋友们!

相关推荐:毕业论文标题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摘要格式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的规范样式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