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1-26
1.科学的思想方法
“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这样的原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1](P51)西方许多思想大家,比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曾利用“虚构的原始状态”进行哲学推论。这种方法此后又直接被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广泛运用,从而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主流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都属于抽象人性论的路径范畴。而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明确反对“虚构的原始状态”,实质是反对整个抽象人性论路径,意味着马克思开辟哲学新道路的意向和决心,显示出颠覆西方传统学术路径的巨大勇气。
可以说,正是在《手稿》中,马克思意识到了自己与西方传统思想方法的根本差别,于是在摆脱抽象人性论影响的同时,开始向“现实的人”的转向,为正确解决哲学前提问题确立了科学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坚持:“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3](P66-67)马克思哲学的前提——“现实的人”已经撇开了具体的社会形态,不是神学意义上的人,不是经济学、伦理学或其他什么学科虚构的人,而是一种合理的、具有永恒的现实性的科学抽象和哲学抽象,与以往离开人自身的存在而进行的抽象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2.科学的劳动观
从《手稿》思想的基本内容看,马克思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学的成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工资、利润、地租、私有财产等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经过思维抽象得出在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是普遍现象这个基本结论,进而深刻分析异化劳动,并以异化劳动为批判武器,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反人道性质。但是,异化劳动仅仅是私有制条件下的特殊现转自LUNWEN.1KEJIan.com第一论文网象、暂时现象,而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永恒现象,异化劳动不能成为理解人的本质的基础,也就不能成为最根本的哲学基础。进而,马克思继续深化在《手稿》中刚刚确立的异化劳动观,确立科学的劳动观,得出劳动才是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
在《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最直接、最核心的表述是:“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P57)关于这个命题,学术界多认为这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命题。实际上,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只是借助费尔巴哈的概念来表述而已。“生命活动的性质”即生存方式。比如鱼儿只能生活在水里,鸟儿只能在天空中飞翔,这是不同物种的生存方式的差异而已。特定的物种与特定的生存方式是同一的,这完全是一个科学的结论,在今天来看这就是科学常识。人与其他动物不同,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1](P57)。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意识地改进生存方式,动物则天然地接受本能的生存方式。
在这里,人们往往把“自由的”理解为在某种具体社会条件下的自由。其实,这里的“自由”具有特定的含义。因为,自由是人相对于动物而言的自由,并不涉及工人与劳动、工资与资本等方面的问题,“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1](P58)。这是一种合理的哲学抽象,依然以科学为依据,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可见,马克思关于“人是类存在物”的规定已根本不同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P57)马克思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批评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没有逃出抽象人性论的藩篱。在表面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词语似乎一致,但从以上的分析可知,马克思是用费尔巴哈的“老瓶”装自己的“新酒”,实质上已经与费尔巴哈的脱离现实的“类本质”分道扬镳了。因此,可以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这种批判是在《手稿》中完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进一步把《手稿》中的这一重要思想以更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动物与人相比较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的,是对事实的哲学抽象,依据的是科学事实,而不是凭借“天才的虚构”。这个结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明确的表述:“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P67)
二、《手稿》正确地回答了诸多带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从异化劳动批判升华到科学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当时,马克思是否已经明确认识到劳动在哲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但其实际的思想进程告诉我们,其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具体(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到抽象(确立异化劳动思想),由抽象(以异化劳动为批判武器)到分析现实(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道性质)的曲折过程,才逐步发现被历代思想家忽视、甚至蔑视的“劳动才是人类社会的最深刻的基础”最基本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只是一个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初步抽象,“我们的出发点是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我们表述了这一事实的概念:异化的、外化的劳动”[1](P59)。作为经济事实的异化劳动不是哲学起点,但经过哲学抽象,从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中发现劳动才是人的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劳动的具体形式也是变化的。这个“劳动”已经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而是已转换为哲学意义上的劳动了。“劳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分野,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人作为“感性的人”的存在方式问题。依据科学的劳动观,马克思系统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开辟了马克思哲学发展的新天地。
1.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感觉,知、情、意及其活动过程的形成,是通过对“对象的占有”实现的,感觉承担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感觉为了物而同物发生关系,但物本身是对自身和对人的一种对象性的、人的关系,反过来也是这样。”“同样,别人的感觉和精神也成为我自己的占有。因此,除了这些直接的器官以外,还以社会的形式形成社会的器官。”[1](P86)马克思肯定了感觉的作用,批评理性主义者把感觉排除在“人的本质”之外的观点,同时也明确指出感觉自身的局限性,认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P87)。人的精神活动、实践活动都依赖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用恩格斯的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
劳动是人依赖于自然界、实现人的生命活动的唯一的手段,人通过劳动实践来创造对象世界并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P57)。人能动地适应和创造自然界(人化自然),通过劳动,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标签:中国哲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