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威廉希尔app 为您整理了西方哲学论文:浅析实体思维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览!
实体概念的产生与早期哲学成就有直接的渊源。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以原子论为最高成就,他们把某种具体的自然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以理念论为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观点,则把超验的精神性的一般本质理解为世界的本原。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实体概念。他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是”本身以及“是”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而实体是“是”的中心意义。在《范畴篇》中,他提出,实体有两种: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是个别事物所以成为个别事物的原因,是事物之为事物所依凭以取得自己名称的东西,称“类”或“共相”、“种”或“属”。
他的实体学说与他以前的学说之间是有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内在逻辑联系的。其一,“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分别是对他以前的唯物主义物质实体和唯心主义的精神实体的综合,分别具有物质和精神的性质。其二,在“实体不变”而“属性可变”的观点上,则体现了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变说和巴门尼德的存在不变说的痕迹。实体概念的提出并没有解决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也不能对事物生息变幻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对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形式质料”说和“潜能”——“现实”说来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质料是事物所以形成的基质和材料,形式是事物所以形成的本质、动力和目的。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对亚里士多德的两种实体各持一端,展开了激烈争论,形成了唯名论和唯实论。唯名论者认为,真实存在的是个体事物,一般概念只是称呼事物的名称,它或者只是空洞的声音,或者只是从个别事物中引申出来的抽象概念。唯实论者认为,一般本质是独立于事物之外、反映事物本质的客观实在,个别事物虽然具有实体,却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唯名论强调感觉的确实性和真理性,具有经验实证的倾向,沿袭了古代唯物主义实体观的一般特征,坚持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唯实论强调理性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感觉的真理性,反映了唯心主义的基本倾向,坚持了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
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实体的学说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是以笛卡尔的实体学说发端。笛卡尔以普遍怀疑的方法论为基石,建立起他哲学的整个体系。他由“我思故我在”出发,从而肯定了“我”的存在。我是可以独立不依赖于身体的思想者,即精神实体的存在。接着由“我”不如认识完满,认识是一个更大的完满性,他推出上帝实体的存在,他认为我们心中有物质世界的观念,而造成这一观念的是上帝,上帝具有无限的完满性,因此不可能欺骗我们,从而推出了物质实体的存在。物质实体的属性是广延,精神实体的属性是思想。这样就把经院哲学归之于事物的种种“实体的形式”以及“隐秘的质”之类作了彻底的扫荡,从而使人类的科学认识从经院哲学的牢笼中摆脱出来。
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另一个在实体学说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哲学家是斯宾诺莎。他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无须借助于他物而独立存在。他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他认为并不存在物质与心灵两个实体,实体只有一个他认为有物质和精神存在着,它们是实体的两种基本属性,所指是同一的,只是用来描述的方式不同而已。斯宾诺莎称绝对实体是上帝,是绝对的、无限的,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同时,斯宾诺莎认为个别事物是样式,这样似乎是解决了二元论的问题,而他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似乎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并且在实体与样式的关系上,斯宾诺莎涉及到了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一般与个别等这样一些辩证法的范畴,包含着辩证法的思想。但是他并不能把握这些对立面之间的转化,而只是片面的看到了一方对另一方的决定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体概念并没有被简单抛弃,实体的“所指”即客观内涵被加以改造,以“物质”、“基质”等科学的范畴指称独立于人们主观意识之外的一切事物和过程的真实存在,实体相当于物质实体或物质客体的概念。不过,马克思主义在强调实体概念时特别指出两点:首先,一切实体都是物质实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物质、存在、实体是同一实在的概念,绝不可以把思维同那思维者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这里,作为“一切变化主体”的“物质”概念,应理解为物质实体,而不仅是一般客观实在或客观存在。其次,一切实体都是可变的,不存在永恒的绝对实体。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任何“绝对实体”都是不存在的。
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学说以来,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从梳理实体学说发展的脉络中加深了对哲学的认识,拓展了人类的认识范围,促进了哲学的前进。因此可以说,实体这一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的息息相关人,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有重大意义。
上文就是威廉希尔app 给您带来的西方哲学论文:浅析实体思维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
下一篇:西方哲学论文:探究西方哲学史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