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思想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浅论现代系统论对整体与部分范畴的丰富和发展

编辑:sx_chenzf

2013-09-13

【摘要】以下为威廉希尔app 为您编辑的思想哲学论文:浅论现代系统论对整体与部分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敬请关注!!

现代系统论是一门新兴的横断学科。自本世纪四十年代诞生以来,它就以其巨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向一切知识领域渗透和拓展,不仅使人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还以其特有的哲学潜能,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为唯物辩证法的成对系列范畴的具体深化,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素材,特别是它对整体与部分这对传统哲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系统论也叫普通系统论(简称系统论),就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它有三个主要原则:一是整体性。这是指系统在整体上的性质并不等于它的多个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性质的机械相加系统整体的新质是其要素、部分所没有的;二是模型化;三是最优化。整体性原则虽然是系统论的核心内容,但它却是从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原理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及其普遍联系原理是系统论最接近、最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也可以反过来说,系统论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和深刻化,尤其是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整体与部分范畴。

我们说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是对整体与部分这对古老的哲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就在于系统论引导起了人们对整体与部分辩证法的重视,提高了它在哲学中的地位,深化和丰富了它的内容:一是整体性原则使研究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出发点发生了深刻变化:自从系统论创立以来,它的整体性原则所构成的哲学认识论上的“特殊棱镜”,使得传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使人们研究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着重点和出发点不是放在一个个孤立的部分物体上,而是放在整体上,放在事物之间和事物同外在环境的种种联系和关系上,对这种联系和关系只有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才能把它抽象出来。二是整体性原则使整体与部分范畴具有一种“非加和性”(即非“总和观”)。因为事物的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着的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一旦形成,就产生了整体性的新质。三是整体性原则使整体与部分范畴具有“菲机械性”十八世纪法国形而上学机械论者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不到整体的质的飞跃:看不到系统整体对其组成部分的支配控制作用,以及部分对整体的依赖性,它更接近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因为客观事物都是具体的,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而存在的。四是整体性原则使整体与部分范畴具有“非活力性”。活力论者片面强调生物体的整体功能不能分割为无生命的组成部分,主张有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神秘的“活力”赋予生物体以生命的功能。这是一种神秘唯心主义,因为它使得物体的现象成为那种本原是不可认识的,而人们只能根据它的活动结果间接地加以判断而系统论则是一种“非活力论”,它原则上承认部分对整体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认为整体的功能与特性归根结底是来自部分的,来自部分之问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五是整体性原则使整体与部分范畴具有辩证的决定论性能:在系统中,整体首先决定部分,规定部分的贡献和活动的范围:整体是部分赖以存在的前提,整体包含部分又高于部分,部分是通过整体来揭示的,必须从整体出发去把握和认识部分,其次才是部分决定整体:不难看出,部分对整体的反作用尽管情形复杂,但它最终不得不受整体特性的制约和控制,离开了整体对部分的决定作用,部分就不能在任何意义上决定整体。总之,系统的整体特性不能还原为孤立的组成部分,而整体特性又可以在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中找到根据。六是系统论提高了整体与部分范畴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现代系统论认为整体决定部分,同时也承认部分的反作用。又进而把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上升为“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这样高度概括的哲学命题,这对原先贫乏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法无疑是一个丰富。本来,整体与部分这对范畴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被许多思想家提出来了,但多年来也不被重视,哲学教科书历来不讲它。近几年来各地新编的哲学教材,大多都没有论及。个别教材也只是一带而过。由于现在整体性原则成为系统论的核心原则,而且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整体性问题显得愈来愈重要,才开始有哲学工作者对整体与部分范畴进行新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系统论给我们的一大启迪:七是系统论丰富了研究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现代科学的巨大进展,使整体及其与各部分相互联系,分析与综合统一的研究方法已经被提到了首位,从而使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又一次受到了历史的扬弃,由此诞生了现代科学的主导思维方式——系统方法:这种科学思维方法,经过了“整体——分析——系统”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分析与综合、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运用这种方法论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研究整体与部分关系时,先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综合,形成可能的系统方案,再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系统诸要素、整体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进行系统选择,达到最优化,重新组合成全新的整体:在思维方式上,这就是把综合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综合——分析——综合),并把分析与综合贯穿于“整体——部分——整体”过程的始终:这正是系统方法在科学思维方式上的重大突破,即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的新思路,也正是现代系统论对整体与部分传统哲学范畴丰富的表现所在。

恩格斯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部分和整体逐渐变成了在有机界中有缺陷的一种范畴:种子的萌芽——胚胎和生出来的动物,不能看作和‘整体’分开来的‘部分’,如果看作这样,那便是错误的解释,只是在尸体中才有部分”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也指出,整体和部分是表象首先碰到而同思想格格不入的一种关系,或者从客观上来了解,这种关系是一种死的、机械的组合物。翻可见,整体和部分范畴是有局限性的,它必然要进一步发展。贝塔朗菲在创立系统论时,从哲学中借用了“整体与部分”范畴.是为了同“系统和要素”相对应:实际上,他在这里是把整体与系统、部分与要素看成了同等程度的范畴:然而,我们认为,系统论不仅丰富了整体与部分的传统哲学范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提出的“系统和要素”范畴,这正是对整体与部分范畴的进一步发展,为它增添了新的科学因素。“系统和要素”这对崭新范畴之所以是埘“整体与部分”古老范畴的深化和发展,就在于:

其一,“系统和要素”与“整体和部分”具有同一性,这是发展深化的基础:系统和要素按其直接形式来说,就是整体和部分。也就是说,系统和要素可直接表现为整体和部分;而整体和部分按其实质,按其所包含的整体联系来理解,就是系统和要素。可见,整体和部分的实质是系统和要素:因而这两对范畴在一定意义上,即在我们讨论的整体联系的意义上是同一的,是同等程度的范畴:如果没有这种同一性作为基础,系统和要素就不能深化和发展整体和部分范畴。

其二,“系统和要素”与“整体和部分”范畴具有差别性,这就是深化和发展的重心(关键)所在,也就是一种前进性。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整体和部分范畴具有简单性、直接性,而系统和要素范畴则具有复杂性、间接性;二是整体和部分范畴具有肤浅性、有限性,而系统和要素范畴则具有深刻性、无限性:如果说整体和部分是简单的范畴,那么系统和要素则为复杂的范畴,比之整体和部分更深刻、更广泛、更具体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把整体和部分范畴具体化、科学化、深刻化了,向前发展了:第三,“系统和要素”比“整体和部分”的实践性更强:整体和部分范畴表现在实践中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全局”和“局部”的辩证法,他历来重视对全局和局部辩证法的研究,强调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都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对整体与部分范畴的丰富和发展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取得伟大胜利,从哲学上加以总结,正是唯物辩证法战胜形而上学的必然逻辑结果:尽管这样,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实践性还受到一定的局限。比如,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在企业管理科学领域,它们虽有一定的适应性,但范围和程度都很小很窄。而现代系统论所提出的系统和要素则无此局限,它既能说明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所能解释的一切实践问题,又能说明它们解释不了的许多实际的纷繁复杂的现象。实践证明,系统和要素范畴比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范畴具有更实用的价值,它的实践性更强,适用范围更广,实际意义更大:现在,有的学者呼吁,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应给整体与部分范畴以一席之地,并把它和辩证法的其他成对系列范畴(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作为同等程度的基本范畴列入哲学教科书中,这是有道理的.是现代系统论给人们的重大启示。但笔者认为与其如此,倒不如把“系统和要素”这对全新的范畴写入教材,因为它更具有代表性,更具有生命力。

我们从现代系统论整体性原则的视角研究“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系统与因素”的辨证关系,当前具有三方面的实践意义和启示:

其一,要正确认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关系。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种整体利益,它是由各方面的局部利益构成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也是一种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局部利益就构不成整体利益,离开整体利益的局部利益也难以实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关重要。利益主体虽然有整体和部分之分,但都属于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看是一致的。然而从深层次看,这种总体上的一致由于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又表现为比较复杂的情况。也就是说在一定情况下,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会出现矛盾:这种情况就是局部利益主体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努力,同整体利益主体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努力相背离或者相冲突。例如,为了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家在一部分地区实行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和措施。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如果有的地方为了实现地方的“局部利益”而执意要毁林开荒,就会同整体利益相背离甚至相冲突。在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类似这样的情况屡有发生,需要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对此,我们一要坚持两点论,实行统筹兼顾、照顾两头、调动两个积极性的方针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局部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二要坚持整体大于部分、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在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首先要以整体利益为重,不断增强全局意识,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维护中央的权威,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部分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全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坚决克服“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其二,要从整体性原则出发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要求人们要把握实践对象的“总画面”、“总联系”,并在这“总联系”中把握各部分的细节,把握各部分在总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系统论的这一重要原则。一是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之中。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强诃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利益格局的新变化,从整体上处理好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二是体现在怎样发展得更好、更快的问题上: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发展得更好、更快,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全面发展,要协调发展,要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的要求,在理论上坚持将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在生产力的最终推动作用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整体性发展过程;在实践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坚持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充分体现了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协调发展”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更全面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态势和发展规律的总体把握、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进程的总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黄金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点与规律的’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指导方针上,它秉承了我们党“统筹兼顾”这条重要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经验,全面回答了历史提出的新要求,继承发展了我们党“统筹兼顾”这个整体性极强的方针。“可持续发展”要求汲取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的整体性思想精华,也汲取了现代西方“人类——自然界整体统一、系统和谐”的文明理念,尤其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因而整体性也非常突出:只有把握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系统和谐,才能保证社会财富源源不断地产生。科学发展观正是把握了这种统一,才强调了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见,只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打破形而上学的孤立性和片面性,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用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武装头脑,才能更全面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三,要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把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这里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广义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着眼于社会大系统的整体性,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统筹考虑。为此,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发展中解决我们社会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只有实现了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才能形成完善合理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其次,要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大多数人富起来了以后,参政议政的热情逐渐高涨,我们就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更加有序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第三,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逐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实现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第四,要加强社会子系统的和谐建设,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从社会大系统的这四个方面来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已构成中国政治生活的亮点;文化建设近些年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但是,社会子系统的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相对滞后,以至于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这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生活问题,这种不协调、不和谐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发展。为此,我们要努力消除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真正实现社会大系统的和谐:

二是狭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即社会子系统的良性运行:社会子系统的和谐建设主要是协调好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营造一个不同利益群体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一要以人为本,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由于社会成员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在社会结构和分层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我们在调整利益关系时,要注意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结构的多元性、层次性,根据他们的合理需要尽量满足他们多层次的要求:二要分配公平,使不同群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谐社会是让不同的群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满足人们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心理需要。近些年来,社会上存在着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现象,这是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为此,政府应当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收差距过大问题。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措施,尽量弥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受损群体的利益,使社会分配机制不断完善和趋于合理。三要机会公平,给社会不同群体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社会公平是社会进步与和谐的重要目标。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财富分配等经济问题,还涉及社会成员和不同利益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竞争规则因此,政府必须在制度、政策、法律上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以驱动社会成员和不同利益群体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去实现自己的利益追求,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增强社会的团结和凝聚力,激发广大社会成员和不同利益群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上就是由威廉希尔app 为您提供的思想哲学论文:浅论现代系统论对整体与部分范畴的丰富和发展,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思想哲学论文:浅论实践思维方式的丰富和发展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