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5-01-16
叶朗的“意象”论美学是长期研究中西方的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理论结晶。他以广博的胸襟吞吐中西文化,把握了最具中国民族本土特色的美学精神的理论形态,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解读叶朗美在意象。
“意象”的概念
“意象”这个概念成为一个词之前,“意”与“象”分别使用在《山海经》中。将“意”与“象”放在一个句子中,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意象”作为一个词最早可追溯到王充的《论衡》里,而正式把“意象”引入到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南朝的刘勰。
刘勰之后,将意象理论作为理论范畴加以考察,可以说是在唐代确立起来的。在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在明清两代基本趋于成熟,清代的王夫之则提出“诗无达志”,表明诗歌审美意象的多义性特征。
在中国当代美学界,叶朗通过对中西方现当代美学的研究和反思,对“意象”的美学内涵做了最具有中国民族本土特色的理论阐释。一方面,他反对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对朱光潜、宗白华先生关于“意象”理论又予以批判的继承。首先他认为,朱光潜在《诗论》中所用的“意象”实际上应理解为“表象”,而“诗的境界”才应表述为“意象”。其次,叶朗明确指出,宗白华先生使用的“灵境”就是“意象”,而非“意境”;并认为“意境”与“意象”不是同一个概念。“意境”是“意象”,但并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因此,他郑重提出,应该“从朱光潜‘接着讲’”,要回到中国哲学和美学所具有的那种注重“天人合一”、重体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意象”论传统,并在《胸中之竹》中第一次提出了“美在意象”。
叶朗以“意象”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片面化、机械化倾向的摆脱与克服。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解读叶朗美在意象。
相关推荐:
标签:美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