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美学论文

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道路

编辑:

2014-03-25

三、初为人师

上海的经历是刘天华重要的人生阶段,他无论在思想意识、音乐技能、文化修养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刘天华从上海回到老家江阴后,经朋友姚至诚的推荐,在离江阴二三十里的小镇华墅上的华澄小学谋得音乐教师一职。刘天华失学后以教师的身份重回校园,这是他决定终身从事音乐事业的正式开始。

刘天华任职后,为深入了解中国民族乐器,开始四处走访民间艺人。在华澄小学半年多时间里,他在三弦、唢呐、二胡等多种民族乐器的演技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期间刘天华得以正式学习民族乐器,有幸拜在国乐大师周少梅门下,学习二胡和琵琶。在之后的几年里,接连的失学、失业、贫困、丧母丧父等多重困难,迫使这位20岁的年轻人对人生开始了“何去何从”的思考,有了他第一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的构思。作品的创作成功,可视为他在上海学习西洋作曲理论的成果。“《病中吟》原名《胡适》,因与人偶合,遂改为《安适》,意思是作者在家贫、失业、国难、家愁的逆境中感到走投无路的痛苦,即‘余将安适?’……但这又容易使人误解为‘安逸而舒适’,因此最后才定名为《病中吟》。”③

1915年8月,失业在家的刘天华得到了母校“江苏省立第五中学”④ 童斐校长的赏识,回到母校任音乐教师。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民族音乐更是备受歧视,但童斐校长给了刘天华施展才华的足够空间。刘天华除了任音乐课外,还负责恢复学校的军乐队,而后又创建丝竹乐团,经他恢复的军乐队和创建的丝竹乐团在对外演出和比赛中获得好评。中西兼长的刘天华,凭着自己的执着、热情,迎得了全校师生的爱戴,原本只是学校课外附设被称为所谓“游艺课”的音乐课,在校内也和正式课一样受到了重视。如此一来,刘天华接到了一些周边学校的聘书,酬劳方面得以增加,有了拜师继续学习民族音乐的经济条件。

1917年,刘天华到无锡荡口工商中学兼课,又遇见也在那里任教的周少梅先生。由此他第二次拜周少梅为师,并利用暑假邀请周少梅到江阴家中教他二胡和琵琶传统演奏技法。这次学习,刘天华终身受益,掌握到了包括《虞舜薰风曲》等在内的更多的民间、古典乐曲,“周少梅三把头胡琴”的上、中、下三个把位变换的演奏方法和“清丽明快、古朴高雅”的演奏风格也得到真传。刘天华后来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创造性地运用和继承了这些技巧。1918年暑期,刘天华专程赴南京向另一位国乐大师沈肇州求教,学习琵琶。沈肇州琵琶功底扎实,修养深厚,其文、武曲均擅长,掌握的曲目广泛,教学经验丰富,“在当时,非一般演奏者能比拟”。见刘天华人才难得,便将自己的演奏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这次学习,刘天华学完了《瀛州古调》全本。

在两年的时间里,刘天华得到了两位国乐大师的真传,二胡、琵琶也成了他一生最擅长的两件乐器。1920年暑期,刘天华为追溯中国乐器的渊源,专程赴河南开封访名家学习流传几千年的古琴,研究历史乐器的演变规律,促进了他对中国古代乐律的理解。他还将古琴演奏中散、泛、按的音色变化技巧融会贯通,创造性地运用于后来的琵琶曲创作中。刘天华一直有意将散于各地的民间艺人聚合起来学习、交流,共同拯救国乐。1921年暑期,他在家乡组织了“暑期国乐研究会”,向众人传授了他创作的二胡曲《病中吟》、《空山鸟语》和《月夜》。

标签:美学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