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1-27
二、“比德说”: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
周秦以后,人们对山川草木的欣赏,主要从“比德”的观点出发。所谓“比德”的观点,是指当时的人习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格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按其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比德说”的关键在于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中可以意会到对审美主体的某种品德美,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观念,开创了儒家比德的先河。先秦儒家比德的言说方式不同于单纯的逻辑说教,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隐喻修辞,而是一种真善美圆融的思维方式。
“比德”审美观,虽有其片面性,只注重自然物外在的一般形象和特点,而忽视其内在形象、特殊形象;“比德”审美观,表现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也只是简单的结合。然而,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审美意识的进步。《诗经》中以鸟兽草木比兴,《离骚》中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说明“比德”观对艺术创作有广泛影响。“比德”的审美观,作为中国古人有代表性的观念,一直以来,受到理论家即艺术家的普遍重视,至今仍影响人们对自然物的欣赏。
标签:美学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