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国学论文

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论文

编辑:

2015-01-16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气志者,五藏之使候也。(《淮南子·精神训》)

身体之“窍”成了精神、神明往来活动的渠道。在传统中医观念里面,身体之脏腑乃是人之精神、神明之藏所,五脏亦被称为“五藏”,又谓“五神藏”。人之心理感受与思虑均离不开此生理载体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灵枢·九针论》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本藏》)

五脏内部的“精神”活动通过身体之窍而反映在身体的表层:“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灵枢·脉度》)

当代东西身体论说均不约而同将身体划分为双重结构:表层的身体(运动器官,如四肢)和深层的身体(内器官,如肺、心、肝、胃和肠),这种划分的理论基础是,人可通过意念控制表层身体,如活动手和脚,但无法自由地控制内器官。[1]代谢活动、呼吸、内分泌、睡眠、出生、死亡等等深层身体的活动,属于隐性身体(the recessive body)活动的领域,处于“隐性”(recessive)状态下,隐退于意识之下的“不可体验的深度”之中,它不再是现象学家津津乐道的“我能够”(I can)的领域,这些领域的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它能够”(it can),或者说是“我必须”(I must)的领域。传统的中医理论则着力强调这两种身体之间并没有绝然的区隔,深度的身体(五脏)通过“经络”而与表层身体相贯通(所谓“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藏腑病形》)

身体之窍作为“通道”,一端联系着身体内部的五脏,另一端则直接与天地之气相通。这种观念在《内经》中已有系统的表述与阐发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生,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

这里面无疑已经具有强烈的“人副天数”的思想。这一点承时贤抉发幽微,其中所含天人一贯、身心一如之义蕴已昭然若揭。阴阳五行理论大盛于汉,举凡人之性情、仁义礼智信之价值与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均与五脏六腑搭配在一起,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更加显豁。

标签:国学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