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证券投资论文

基于机构制约的视角论文

编辑:sx_chenl

2016-09-30

本文讲述了基于机构制约的视角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下吧。

[摘 要]本文从机构制约的视角分析了农村融资供给匮乏的制约因素,包括:正规金融的机制制约、风险制约和非正式金融的地位制约。

[关键词]正规金融与非正式金融 机制制约 风险制约 地位制约

农村融资供给匮乏问题一直倍受关注,来自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制约因素是其主要成因。

一、正规金融的机制制约

在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不愿意花费较高的成本对农村融资主体进行信息筛选和甄别,因此融资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资金的逆配置,降低了投资效率。投资效率的不适当会损害储蓄投资者的利益,导致金融机构存款收缩,最终损坏生产率和阻碍经济增长。可能的原因来自内生于我国金融体制的预算软约束,由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些无效的坏或慢的项目在初期也可能得到贷款,一旦上马就形成沉没成本,在集中的金融体制下,即使以后这些项目被证明是效益不佳的,但为了避免损失全部沉没成本(这对社会是不利的),银行仍愿意继续提供贷款,于是就出现了预算软约束(Shleifer and Vishny,1986)[1]。平新乔博士(2001)[2]认为来自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要强于来自中央政府的预算约束,银企之间的预算软约束更多的受到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的影响。

农村融资主体的小规模和地域的分散化,导致农村的正规金融没有积极性进行信息甄别,因而与一般的金融中介理论不同,正规金融不仅没有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费用,而且因为对农村融资主体提供融资不划算,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结果。尽管青木昌彦(1995)[3]认为,以银行为中心的监控机制的优势在于,无力偿债可以引发控制权从融资主体的内部人控制、向银行自动转移。但农村融资主体一般规模很小、较为分散,银行本来对它们的事前信息筛选就因为成本过高而放弃,在事后暴露转移控制权时,融资主体已经没有了任何价值。而预算软约束的扩散效应,使得这种隐含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明朗化,加剧了储蓄投资者的风险。因此,正规金融与农村融资的不匹配而加大的金融风险、因为预算软约束得到强化,最终损害了储蓄投资者的利益,融资的资金来源得不到保证。

二、正规金融的风险制约

历史原因,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被动授信特征,其资金投放仍然处在严格的信贷控制之下,在数量上限制了农村融资。假定银行有着来自存款方的充足的可贷资金供给,同时将潜在的融资人分成不同的风险等级,在各个风险等级内,每位融资人违约的主观可能性是相同的。为保证银行可收回贷款资金,只需根据不同风险的融资人制定不同的利率,就可保证每一单位货币贷款的预期净收益最大化。

但实际上根据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stz and Weiss,1981)[4]所得出的结论,随着对任何一类融资主体所收取的实际利率的增加,对贷款合同违约的可能性也增大。由于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贷款人收取不同的价格(利率),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对于银行的投资净收益而言,现金流出的份额过大,因此银行不会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来纠缠于每一项具体的资金投放。因而贷款几乎是固定利率的,如果融资主体的项目进行得很成功,他们就会着手保存异常丰厚的利润,按时偿还贷款;但如果遭受了异乎寻常的损失,他们就会违约或躲避(斯坦纳,2002)[5]。

介于此为保护自身资金的安全,银行会对每一项贷款都提高利率,但是在提高利率后,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更高比例偏好风险的借款人将接受贷款人的出价,而不喜欢违约的较安全的借款人将退出申请人的队伍。这就是逆向选择。第二,融资人获得借款后,都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考虑银行资金投放后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总现值,可能会小于零,也就是说,银行对每一项资金进行管理的成本太高,不可能对所有的贷款进行全面监控。这样融资人可能会改变贷款合同要求的资金用途,擅自提高融资后投资项目的风险。这就是斯蒂格利茨和韦斯所说的激励效益,一种反向的激励效益,又称道德风险。

由于这样两种结果在农村出现的频率更大,两种效益都将诱使银行自愿的限制任何一类借款人。在市场出清状态,就会出现武断的信贷分配,致使真正需要贷款的人得不到资金,而大量的银行信贷资源被人为的配置到了低效率的融资人手中。

如图1所示,r表示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r1 对各类借款项目的收益预期,正好和横轴代表的贷款利率相对应,即贷款利率越高,应该获取的收益也越高,反之则越低。较高的风险贷款项目,应该获取较高预期收益。

于是第3类借款项目能给正规金融带来最大的预期收益,以弥补过高的风险引起的金融投资成本。较高的风险贷款项目人(第3类),必然激励自己改变合约规定的用途,以获取更高收益(经济人的理性行为使然,在获取借款后,借款人不大可能会得到严密的监控-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借款人分散居住、金融机构的国有性质而导致的产权属性不清,都有可能产生监控不严密。因此,他们最理性的行为,便是选择那些能预期带给他们更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这样的激励行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一种与预期相反的激励,故被称为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结果是金融机构自身投资收益的降低;道德风险产生的影响是金融机构将资金进行了逆配置(简.菲利普·鲍查德和马克·波特, 2002)[6],那些真正风险较低,有可能给金融机构带来正的实际收益的融资人得不到资金,如1类和2类借款人。

三、非正规金融的地位制约

非正式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的一个概念,是指游离于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金融活动。目前还没有农村非正式金融独立的调查资料,估计将民间金融从农村与城市的地域上进行区分及其困难。但总体支持农村非正式金融具有融资成本高昂的特点。尽管如此,因农户和乡镇企业所需的资金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得到,他们不得不选择具有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具有灵活性的非正式金融。依靠非正式金融进行融资,尽管弥补了正式金融对农村融资补给的不足,但其实也是农村经济主体的一种无奈选择。因为非正式金融在法律地位上并未得到确认,而一些有真正高利贷倾向的非正式金融会加剧农村资本市场的分割性,助长了垄断力量和寡头力量的肆虐,而这种势力具有剥削性,并不可避免的导致利率的高度差异(这是隐蔽的)。

非正规金融在完成了补缺角色的同时,却因突出的高利贷特征,提高了农村融资主体的融资成本。

另外,非正式金融并未受到正规管理,而国家的法规对这方面的涉及也是空白,所以一些地区的部分非正式金融最容易产生纠纷。诸如合约签订的不正规,导致日后还贷纠纷;对农民形成的专业优势,在借贷中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平新乔, 2001,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P362-387

[2]Shleifer, Vishny. 1986,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94(3):461-488

[3][日]青木昌彦,1995, 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p89-101

[4]Stiglitz J, Weiss,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ion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70(6):393-410

[5] [英]罗伯特·斯坦纳. 2002. 金融计算,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p41-67

[6][法]简·菲利普·鲍查德, (比)马克·波特,2002,金融风险理论:从统计物理到风险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p100-142

那么关于基于机构制约的视角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关于内幕交易立法的经济分析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研究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