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l
2016-10-13
本文讲述了关于资源整合与银行业自由之路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市场经济理论告诉人们,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资源只所以需要配置在于资源的稀缺性,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了市场经济较计划经济能够更好的配置资源,所以开始了市场经济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中完成具体的资源配置职能。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主要的职能也是进行资源的配置,银行存在的价值在于经济资源配置的不完善和不充分,存款人的钱用不了,而贷款人的钱不够用,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就是发挥资金的以有余补不足的作用,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银行业无论产品竞争还是服务竞争,最终还是体现为银行参与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谁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资源的配置,谁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一切的金融产品、服务和交易,其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整合经济资源,优化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即不断地降低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成本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金融对经济资源的整合力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资金的支持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以钱生钱,对应的是存款立行战略,贷款是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通过改善资源组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以产品创新和对新技术的应用来生钱,中间业务收入占50%以上,对贷款收入的依赖不断降低,人力资本价值不断提高。三是通过金融运行进行市场或产业的整合,以整合产业和市场生钱,进行以资本和产业价值链为纽带的市场运作,完全依靠企业智慧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无形的知识资本占主导地位。
目前,银行业的发展多处于第一个层次上面,即通过资金支持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现在中外银行不约而同地进行积极的市场营销,不断的推出新的存款产品、贷款产品和中间业务产品,银行业竞争处于产品竞争阶段,所以有的银行被称为金融百货公司,以说明它的产品丰富,银行象众多的产品公司一样,靠卖产品、方案和服务来赚钱。在这个方面,银行是被动地参与经济资源的配置活动,产业具有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如电力、石化、煤炭等大行业,主宰着社会经济的进程。比如枣庄,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银行业在参与经济发展过程中被动地给付贷款。再如前几年的股市,大量的资金从银行被转入股市,再如目前的房地产业,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集聚了大量的银行资金。产业的兴衰带动着银行的兴衰。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平讲过,商业银行的呆坏帐成因中有一个外重要原因是这种被动参与造成的,如房地产热,各家银行纷纷赶热潮,结果追在了尾巴上,今年这个行业热,明年这个行业就惨,因为投资过度,没有利润空间,热潮行业多半前面的人赚后面的人的钱,银行最终成为垫底者。前几年海南房地产热,这几年美国电信热都是典型教训。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使银行业的利润日趋微薄。
中小股份制银行进行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抓大项目,大企业。如上市公司,有限的资金投放到少数的几个项目上面,在初期阶段看不出风险,但资源的过度集中,以及资产带动胆略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陈平讲,用房地产、机器设备做抵押是最原始的担保方式。谁都愿意借款给国有大企业,但经济发展越快,技术更新速度越快,大企业创新就越难。大企业技术过时,银行呆帐就会大大增加。
那么既然有这种风险就放弃投入也是不可取的,就如同吃甘蔗,要看哪一段,在企业兴衰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吃到最好的一段,而不要吃到尾巴。因为风险无处不在,对银行来讲重要的是进行动态把握,掌握好收回资金的时机,从一定程度上讲,收回投资比选择投放更难。好象炒股票,出货比进货难是公认的。对银行来讲,选择项目、企业进行投入方面,随着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不断涌现,机会是很多的,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但关键要掌握好回抽资金的时机,一条道走到黑,往往容易被项目套牢。中外有许多例子,国内,郑百文是个例子,其他上市公司中也有很多例子,上市之初,银行争相贷款,形势大好,表面看没有风险,后来,由于市场变化,企业投资决策或经营管理不善,逐渐被ST、PT,多数企业背上沉重的贷款包袱,自然没法还上,难受的最终还是银行。由地方政府参与操作的项目风险也不能轻视,企业享有大量的政策优惠,可以少交或不交税金,财政控股,政府官员经营等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逐渐显示出其弊端,投资上项目往往缺少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应有的产权约束,企业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主要领导换了,企业经营的困难时期就来了。我市的许多企业本来很红火,主要领导人一走,企业即陷入困境的情况很多。这种情况也要作为银行资金投入的重要考虑。诚然,项目是好项目,产品也有市场,但企业运行机制不科学,法人治理不完善,产权不明晰等情况都是今后企业发展的隐患,也是信贷资金风险的主要源头。
国外,2002年美国银行业遭遇寒流、欧洲和日本的银行业亏损严重。其中,美国花旗银行在能源、零售、有线和媒体、电信及航空业的贷款坏帐率大幅上升,其根本原因是泡沫和丑闻。瑞士信贷银行2002年亏损创新记录,达到24.9亿美元,亏损的原因,一是卷入华尔街丑闻(不规范经营)而支付大额赔款;二是电信、高科技、能源公司的大量破产,贷给他们的钱无法收回。
由此可见,无论什么产业都会有冬天来临,只有精确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做到有进有退,进退自如才能防范坏帐风险。这就要求不断提高银行的市场分析能力,对宏观经济,产业周期、国家政策和被投资企业的微观管理都要有精准的把握。
现在,中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开始进行真刀真枪的竞争,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市场机遇层出不穷。有人分析说,中国房地产市场起码要兴旺30年,城市化进程中,有几亿农民转化为城市人,都需要住房,这是从理论和宏观上讲的,具体到某个房地产企业或项目则不一定赚钱,许多企业不断创立、发展、壮大的同时,有许多企业正不断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在这个市场进程中,银行业要不断克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的风险,才能永葆活力。
无论传统产业还是高新产业,对银行来讲都存在着市场,不能讲一个地区没有新兴产业仿佛就没有投资方向了,实际上,传统产业也大有可为。比如枣庄的煤炭、水泥产业,如能有效组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完全可以振兴枣庄经济。在以前,资源型城市仅靠出售资源,卖煤炭、水泥来发展,恶性竞争,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没有对资源进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结果总量很多效益却很少,众多的小水泥、小煤炭在同一地区,竞相压价,结果是产量上去了而收入却没有增加。产业发展的一条规律是,越是处于产业链条的底层,挣得的钱越少,越是处于产业链的上层,挣的钱越多。我们的皮鞋二三百元一双,到意大利贴上牌子,二三千元一双。同样是我们的产品,由于在参与社会化分工活动中处在初级阶段而不能获得较大的利润。作为生产企业,必须掌握产业链的整个情况,抓住核心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新疆屯河原来年生产水泥40万吨,在方圆60公里的地域内,还有四五家规模不等的水泥企业。年产100万吨的新疆水泥业“老大”新疆水泥与它相距不到50公里,对于销售半径约为500公里的水泥行业来说,“诸侯割据”的恶性竞争使每个企业都苦不堪言。后来,新疆德隆公司对新疆水泥行业进行了整合,使几家水泥厂变成了一家人,年产量迅速由250万吨跃升到550万吨规模。占新疆水泥产量的60%,一举奠定了天山水泥全国第三、西北最大的水泥企业的地位。资源整合的效益显而易见。枣庄市的水泥产业、煤炭产业与新疆原先的水泥产业状况非常类似。以煤炭讲,各个区县、甚至乡镇都开办自己的小煤矿,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粗放,分散的资源配置成本高,效率低,效益一直上不去。全市百强民营企业中,煤炭企业15家,水泥企业30家,可见资源开发的分散程度,煤炭、水泥企业占百强的45%,说明了枣庄经济仍然没有摆脱资源依赖的状况。枣庄是资源城市,煤炭、水泥等大宗物资特别依赖运输行业,按理说,应该形成一两家大型的运输企业集团,但却没有,这也反映了本地资源配置的不充分特点,即对经济资源的整合还远远不够。产业多数做不大,做不强,地区经济整体水平就不能上台阶、上档次。
在这个特定市场环境条件下,银行放贷给这些企业存在较大风险,一是政策风险,小水泥,小煤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被关停之列。二是市场风险,水泥行业正加快整合步伐,3月19日《中华工商时报》上一篇《水泥大鄂开始行动》的报道,中联水泥吃进大同水泥,中国联合水泥市场将战略布局定位于“控制中原,辐射京津,沿陇海一线成片形成大区域控制”,在控制中原的市场战略中,已有河南南阳、山东鲁南、江苏巨龙的布局。济南的山东水泥集团也是不断扩大扩张膨胀的目标。三是企业自身风险,枣庄市大型水泥企业多由政府主导,没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为当地财政利益存在盲目扩大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峄城、市中、滕州都上了很大规模的干法水泥生产线,将来存在很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银行,如果仅看到目前的企业状况还不错就放贷款,而不去考虑大的政策环境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环境,往往容易陷入被动的境地。
银行对经济资源整合力的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改善资源组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以产品创新和对新技术的应用来生钱,中间业务收入占50%以上,对贷款收入的依赖不断降低,人力资本价值不断提高,银行的经营不断走向自由。国内银行业在这个层次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在这个方面走的要远一些。其前提条件首先是银行内部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其次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也就是市场在整个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广度和深度,即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在第一个层次上银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服务竞争,我国银行业目前在这个方面发展的还不够充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组织架构、银行功能、行为边界、业务流程的再造上面。周小川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3年会上指出,中国的银行体系须重视微观层面改革,包括银行业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定价,基本的制度创新,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改革等,正是说明了这个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优势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分支机构管理模式在市场营销、资源配置上面条块分割,在资源、信息、人力资本、市场要素的配置上效率低下,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1.8万亿元,这些资产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但目前还缺少交易机制,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不良资产的交易规模会不断扩大,处理方式也会不断创新,不良资产甚至优良资产将成为构成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的重要因素。
从国内范围看,市场经济起步较早的地方,传统银行也改革的力度就大一些,有的地方出现了私人银行,国有银行的效率也非常高,组织体系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而相对落后的银行业效率仍然很低,说明市场化程度对金融改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银行业整合资源的能力体现在对供给与需求的深刻理解之上,不是体现在筹资能力方面,也不是体现在项目选择与资金投放方面,而在于成功回收资本并实现收益。以上两点仅是银行经营的过程,而后者才是结果。银行的经营过程应该是寻找好的商业机会—投入—整合—出售—回收,不断缩短其运行过程所占用的时间和所占用的资源。
许多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产权交易市场,不能及时将债权变产权,进行转让交易。银行拥有大量的抵债资产难以处置,许多土地资产银行只能低价转让,开发商花几百万买去之后开发成房地产卖了上千万元,增值了几倍,这些资产在银行手里成了包袱,而一旦转让后就增值,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问题。
中国金融业发展缺少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好,产权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票据市场和资产证券化的发育落后于市场的实际需要。另外,信托业、租赁业和拍卖业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这些原因是导致金融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总之,是一个市场问题,缺少对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的机制。
不良资产成因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银行不能直接经营与收回资产相关的非金融业务,许多亏损企业一旦被兼并之后,马上焕发出生机,而银行债务被弃之不顾,因此而形成坏帐在银行不良资产中占很大的比重,而银行只能追求效用最大化,一核(销)一拍(卖)了之。因为银行没有其他途径走。金融交易市场发育不全更是加重了这一状况,如产权交易市场,拍卖市场,银行债权没有办法在转让和交易中化解风险,所有的问题都由银行自己扛着。不良资产拍卖是目前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对银行来讲,拍卖的损失率太高,拍卖又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大宗项目往往难以实现拍卖回收。 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减少了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手段和范围是不良资产难以处置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建立和培育金融产品交易市场是当务之急。另外,现行制度对银行经营资产相关的业务范围规定的太窄,应该允许银行开展以经营不良资产为目的的非金融业务。如对土地等抵押物进行以保值变现为目的开发,对房地产用途进行变造以及短期的直接投资经营活动,以便更有利于银行债权的维护。
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许多国有经济成分正逐渐退出市场,如山东省已经制定出用三年时间完成省属国有企业改制的规划并着手进行,客观上将促进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银行应该积极关注、介入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市场化解资产风险。
银行实现对经济资源的整合力的第二个层次要求银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拍卖市场的作用,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恰当地把握资产业务退出的时机,完成资产业务的退出。
银行对经济资源整合力的第三个层次是通过金融运行进行市场或产业的整合,以整合产业和市场生钱,进行以资本和产业价值链为纽带的市场运作,完全依靠企业智慧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无形的知识资本占主导地位,银行成为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主体。
目前,银行业是不自由的。广大的国内银行业有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巨额资金已经投放到企业,但是看着企业出现问题,没法还钱,干着急没有办法,有的不得不通过追加贷款或者贷新还旧以求缓解资金风险,陷入被动的境地越来越深。在竞争存款的斗争中已经精疲力竭,营销贷款时挖空心思、好话说尽,为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为几千块钱上门收款、拿支票,为爱吃野菜的企业老板上山挖野菜、为企业客户提供车辆、电脑、安排人员等等,可以说极尽迎接客户欢心之能事。尽管如此,奶酪还是不断被人家动了。随之而来的是银行的大量裁员、压缩机构,40多岁的员工被迫回家,不良资产的包袱越来越大,巨额亏损将账面赢利润消蚀殆尽,银行业的冬天来了。
到目前为止,国内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业的改革主要来自外在的压力而非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方面的动力,人民银行、银监会的不断的监管的压力,同业竞争带来的人才与客户资源流失的压力,来自上级的监督和检查的压力,来自传统体制的机构臃肿、人员庞大的压力,外资银行先进管理的有形或无形的心理恐惧等几乎都是外在的,很少有追求赢利的内在动力,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资本品和费用博弈、巨大的外部性和高昂的监督成本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银行内部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银行的内部交易成本很高而运行效率很低,这是银行业不自由的关键所在。
亚当·斯密说过,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增进,几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是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银行业的自由之路也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那就是不断探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道路,按照规律办事,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正确实现在市场经济中的分工和定位。实际上,银行业也是一个产业链,从吸收存款资金到资金清算到发放贷款到回收,整个产业链由一家银行全程控制是违反社会分工规律的,这也是导致银行不自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点上面,中外银行,盖莫能外。风起云涌的银行业兼并重组浪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银行的素质,以为更加的庞大了可以更有力的抵御市场风险,实际上把银行自身推向更危险的境地,日本的银行在陷入困境之前,兼并重组活动最为频繁,结果呢,大家有目共睹。认为银行的混业经营可以挽救银行也是片面的,同样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分工规律,在某些方面,银行太多的资金导致了它的盲目自信,认为什么都可以干好,事实上银行缺少的正是这种能力,能力的欠缺导致了经营不善,必须认识到,有钱并不表示有这种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银行的许多中间业务无法开展,根本原因是缺少开展这种工作的知识资本和政策空间。政策对银行的经营行为限制的太多是导致银行不自由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上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在改革之初,没有真正的符合市场经济主体资格的企业,缺少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法律环境,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营好银行也是单纯的。当前,政府主导的经济改革,价值取向以政府利益为主而不是以社会利益为主,处于“市长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时期,银行业的自由之路仍然存在很多的变数。但是,打破现有格局,进行银行产业的分工和再造是必由之路,比如,降低准入门槛,允许自由的成立存款银行、储蓄银行、住房银行、个人业务银行、项目贷款银行、资产管理银行、信托银行、农民银行等等专业化的数量众多的银行,在银行产业链上按照价值规律自由组合,分工协作。让市场成为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导,那时,银行业的自由之路就不远了。
那么关于资源整合与银行业自由之路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标签:银行管理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