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l
2016-10-11
本文讲述了关于加快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阅读下吧。
摘要:金融机构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关系到我国银行同外资银行的竞争与生存,也关系到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业稳定、确保经济和金融的安全运行。为此,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管理,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提高贷款发放和管理的质量,加快清收处理不良贷款进度,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截至2003年6月底,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即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虽下降了934亿元,下降了3.51个百分点,但不良贷款余额尚有2.54万亿元,仍占全部贷款比例的19.6%,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比为22.19%,政策性银行占比为18.61%,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为9.34%.按照央行的要求,在入世后的几年内要力争把不良贷款比例降低到10%以下,看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任务还甚为艰巨。问题是,2003年以来有些商业银行靠多发放贷款以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带有稀释的因素。有些银行和信用社出现了新的不良贷款增加多,而收回的不良贷款少。金融机构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关系到同外资银行的竞争与生存,也关系到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业稳定、确保金融和经济安全运行的大问题。因此,如何加强信贷管理,防范在贷款猛增中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提高贷款发放和管理的质量,加快清收处理不良贷款进度,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仍是当前金融机构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信贷管理中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金融机构均加强和改进了信贷管理工作,推行了审贷部门分离,成立了风险评审管理委员会,强化了贷款民主决策;建立了行业技术专家咨询制度和信贷决策主责任人制度,实施责任奖惩等等,信贷总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遏制了一些贷款风险的发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金融机构之间盲目无序竞争,争先恐后向“知名企业”所谓优良客户贷款,致使“知名企业”优良客户多头开户、多头贷款,其存款随时搬家屡见不鲜。一些银行对优良客户又不敢去严格管理,严格审查其财务状况,生怕它跑了。结果发生一些大企业集团经营不善倒闭,导致大量贷款变成呆账。“蓝田股份”即是一个典型案例,曾有十家金融机构争向为其贷款。
商业银行对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偏好,敢于为其贷款,以为其贷款风险小。但而今来看,银行对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贷款存在很大风险。最近几年建的38个支线机场,其中37个已累计亏损达15.7亿元。以四川绵阳机场为例,地方和国债投资4亿多元,银行贷款达3亿多元,机场不仅经营亏损,还有2亿多元机场设备闲置在那里。机场将无财力归还银行贷款和贷款利息。一些地方建成的高速公路均是亏损的。商业银行对这些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贷款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一些金融机构仍存在重贷款营销轻贷款管理,对前台客户营销配备人员多,对贷后管理人员配的少,贷后管理工作薄弱,贷后管理责任制不落实,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贷后风险追究不落实,因而造成新的不良贷款继续产生。
信贷项目可行性评估难。一些企业造假账,对企业真实的历史数据掌握难,银行与企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影响贷款决策的准确性。有时银行刚刚对企业发放了贷款,企业就重组,或产业政策发生了变化,导致贷款发生风险。
传统的经济体制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加的因素仍然存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还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从 2003年出现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因来看,仍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又一轮过热。“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主题公园”遍地开花,不论南方、北方、中西部地区都以建高楼大厦、广场喷泉为荣,地铁热、公路热、机场热、汽车热、房地产热等等,工业“五小”又有抬头之势。在政府主导型经济推动下,各地都要大干快上奔小康,信贷的过快过猛增长(2003年上半年贷款猛增 17863亿元,已接近2002年全年贷款增加18475亿元)会有风险的,会助长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结果会给金融机构造成大量不良贷款,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金融机构内部信贷决策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也是导致银行发生贷款风险的重要原因。综观一些巨额贷款损失案件,往往有银行内部人员的里应外合,表明有些银行的内控机制仍存在缺陷和漏洞。
措施与对策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和观念,要切实转变到以提高资本收益率为中心的目标上来。西方商业银行建立一系列衡量信用风险的最终目标在于将对每一笔授信的投资决策与银行的资本收益率联系起来。如果银行某部门或某项业务长期不能获得合理的资本收益率,则会被毫不留情地关闭或出售。随着人世后外资银行的进入,金融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商业银行也必须由过去以资产规模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提高资本收益率为中心上来。因此,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和观念,也要转变到以提高资本收益率为中心的目标上来,应及早引进西方商业银行风险衡量体系,把每一笔投资决策与银行的资本收益率联系起来,以确保提高投资效益。
(二)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好速度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扭转片面地追求贷款规模扩张,忽视贷款质量的偏向,一定要严把贷款的准入关。2003年上半年的贷款高增长有可能会带来高风险。为避免发放贷款的盲目性,必须要严格贷款项目的可行性评估,要聘请有关行业专家来参与评估;要辨别审核项目的原始数据的真伪;要从整个行业的国内外经济数据标准来检验该项目的可行性;要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通过银行内部计算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四项参数来衡量和量化信用风险。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作为内部评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贷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实,西方商业银行对客户及授信产品进行信用风险评级,直接用来计算呆账准备金和风险资本,对客户进行准确客观的信用风险评级是进行有效信贷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管理、防范信贷风险的经验,切实把好贷款准入关,才能提高贷款的质量。
(三)要着力优化贷款的产业结构、客户结构,建立劣质贷款客户退出机制,及时把握好贷款迟出的机会,以69保提高贷款的质量。我们过去在计划经济下,政企不分,以为企业有政府作后台,不会倒闭,因此,发放了大量贷款不实行及时跟踪监控和退出,结果给银行造成大量的呆账贷款。国外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及时把握信贷的退出机会。它们对中小型客户一般不发放长期性贷款和担保承诺,只提供有限度的生产经营性流动资金贷款。在贷款到期后,中小型客户继续融资必须重新提出申请,银行得以保留是否继续提供融资的主动权。国外一些商业银行更倾向于鼓励客户使用透支户口,即是保持银行信贷退出能力的重要举措。这是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借鉴的。银行要优化贷款的产业结构,必须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来决定贷款的投向,要坚持贷款自主权,不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由于大型客户普遍实行集团化管理和多元化经营,若要既不影响维护客户关系的目的,又要保持对信贷风险强有力的控制,考察、判断一家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财务状况的难度,远比中小企业难度大。一是要考察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比例状况;二是考察其有无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一经发现有上述问题,应立即果断采取退出的决策。
(四)要严格对“优良客户”、“大企业集团”的信贷风险管理。这是因为大客户贷款数额大,收益大,风险也大。近几年来,由于商业银行之间盲目无序竞争,纷纷争向“优良客户”贷款,结果有些大客户如“蓝田股份”、仰融、上海首富周正毅等纷纷落马,给众多金融机构贷款带来了大风险,其教训是深刻的。由此说明,那种对“优良客户”、“大企业集团”不敢实行严格的信贷管理,怕其跑掉了的想法是片面的。而对造假账的所谓“优良客户”跑掉几个倒是好事,是不足惜的。
(五)要及早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国内风险管理和全球风险管理体系。美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也曾经历过呆账急剧增加、上市股票大跌的危机。但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美国商业银行得以在信用评估、风险衡量和资产组合管理等方面广泛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建立起全球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其管理手段和决策水平也因此突飞猛进。目前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要远远高于曾一度以“巨无霸”着称的日本诸银行,主要得益于最新信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在抓紧建立信贷业务全流程电子化管理系统。比如工商银行已在 2003年4月建立了“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CM2002”,实现了信贷业务操作全流程电子化,对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进行实时跟踪、监控,确保实现风险可控、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农业银行也提出了以电子化手段,促进全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资产监管即时化,报表生成自动化,信息传输无纸化,辅助决策智能化”。
(六)要建立依法管理贷款制度,强化依法管理贷款,降低贷款风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确保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离不开依法管理贷款。国际上商业银行管理信贷均采取合法的贷款担保制度,是实现信贷资产安全的重要保证。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面临众多的法律困境:恶意逃废债现象严重,法律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制裁缺乏应有的惩治力度;商业银行的资产处置工作在准入资格和依法管理能力方面受到诸多限制;法院判决的结果往往与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质量的意愿相悖;资产处置中的多重行政制约和高额费用造成“处置即损失”现象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不仅要靠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尽快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民事案件风险处置机制,而且也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法律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内部律师”的培养,逐步将法律规避风险方法用于金融资产管理。2002年9月,中行纽约分行诉周强及关联公司违约、欺诈、违反信托义务及有组织欺诈等法案一审获胜,纽约南区联邦法院一审判决被告偿还中国银行1.06亿美元赔偿。这是一个依法管理贷款的成功范例。
(七)要克服重贷轻管的传统积弊,以确保降低不良贷款的占比。事实证明,不良贷款的形成均与缺乏贷后严格管理有关。当然,贷后管理时间长,不确定因素多,但关键在于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暴露出来的风险。为了加强贷后管理,农业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对建立分层次、分部门贷后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贷后检查、健全风险预警机制、规范信贷业务到期处理、严格贷后管理的责任移交、建立贷后管理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度等都作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如能认真执行,不良贷款占比有可能大为降低。
(八)要建立一支优秀的清收不良资产队伍,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加快对不良资产的迅速处理,以活化不良资产。对金融机构尚存的19.6%的不良贷款,必须要抓紧清收和处理,时间拖得越长损失就会越大。近几年来,各家金融机构在清理收回不良贷款工作中,可以说是费尽心机、想尽了办法,采取了分账管理、成立清收专业队等,清收方法上有公开拍卖抵贷资产、由委托律师事务所代为清收法、由担保人偿还或催收法、依法清收、舆论清收、责任清收、抵债清收、打包清收、盘活清收、重组清收等等。最近,农业银行在研究如何加强风险资产管理工作时明确了方向,“必须在理论上明确把不良资产作为我们整个资产经营的一部分进行经营,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一般来说,不良资产形成的背后都有某些不良的人、不健全的规章制度、不良的理念。如果还用不良的人进行清收,很可能助长寻租行为。因此,要改变不良资产由不良的人进行清收的观念,要把优秀人才吸收到清收盘活队伍中来。有一支优秀的队伍,再配以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良贷款才有可能更多地清收回来。”
(九)要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和认真执行奖惩制度,才能确保提高贷款的质量。从农行深圳龙岗支行贷款不良率仅为0.68%、山西河东支行不良贷款率为1.5%、青岛市南支行不良贷款率为 2.19%的三个信贷管理好的典型来看,大致有三点做法:一是严格按信贷规则进行管理,对每笔贷款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进行审查核实,坚持做到选准优良客户,严把贷款准入关。二是严格贷后跟踪管理,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风险措施。三是严格奖惩考核,严格执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贷款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贷款质量的高低,事在人为,凡是贷款质量低的基层行多是由于领导班子工作能力弱,管理松弛。为此,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必须要坚持以点带面、对领导班子弱的应及时调整,并认真执行奖优罚劣的严格管理措施。
(十)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防范内部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有三个层次,即决策层道德风险、管理层道德风险和经营层道德风险。当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时,经营层道德风险发生频率就会升高,不良贷款率也会相应升高。因此,要防范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必须抓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建设,培育德才兼备、一尘不染的员工队伍;同时,还要严格执行内控机制和规章制度业务操作程序,坚持内控优先原则,发展必须在规范的范围内发展;严格执行内控规定,任何人、任何业务必须处于内控制度的控制下,任何情况下不能出现例外。
(十一)银监会强化对银行业的监管也是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第二支柱是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巴塞尔委员会对此提出了较为详尽的配套措施:一是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二是培育银行内部信用评估体系;三是加快制度化进程,商业银行必须向监管当局提交完备的资产分类制度安排、内部风险评估制度安排等。我国银监会的成立,其目的之一就是促进银行继续降低不良贷款比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2003年9月,我国银监会召开了统计工作会议,明确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对银行风险全面监控,健全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看来有银监会和国家审计署从外部严格对金融机构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等经营风险全面监督,将能有力地促进银行加强信贷管理,降低不良贷款比例,降低经营风险。
[1]刘明康答问和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及控制[N].金融时报, 2003-05-30和08-18.
杨明生。在农行风险资产管理会上要求拓宽思路、建好队伍、务求双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3-08-18.
张新芳。管理漏洞导致案件根本原因和郑学军:提高水平,规避风险[N].金融时报,2002-01-24和10-31.
沈华。西方商业银行衡量信用风险的方式及启示[N].国际金融,1998,(5)。
以上就是关于加快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银行管理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