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银行管理论文

论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

编辑:

2016-10-10

国家隐形担保一方面能防止出现挤兑风潮,对国有商业银行声誉机制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有悖于银行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也不利于增强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在国家隐形担保下形成的声誉机制具有内在的脆弱性,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隐形担保必定要退出市场。

(五)博弈分析的结论

(1)在普通商业银行与存款人的简单博弈中,如果银行属强势银行,存款人的最优选择就是到期取款,即:强势银行出现挤兑危机的概率很低。

(2)银行与存款人的连续重复博弈,能够形成银行的声誉。形成声誉的商业银行与存款人的博弈能够出现市场化的博弈均衡,声誉机制体现了市场的作用,使得博弈往“良性”的方向发展。

(3)国家隐形担保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声誉机制的形成,并且能有效防止出现挤兑风潮。但是它破坏了市场化的博弈均衡,使博弈均衡产生“不好”的偏离。

三、防范及化解银行挤兑危机的建议

(一)打造强势银行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当商业银行是强势银行时,存款人的最优选择就是到期取款,同时,存款人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银行的行动来修正自己的判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因此,为了防范及化解银行挤兑危机,银行要尽量夯实自己的基础,使自己成为强势银行,并通过市场向存款人传递这种信息,以树立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避免出现银行挤兑,减少银行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银行要成为强势银行,必须夯实自己的基础,第一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第二要在运行方式、管理架构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与国际商业银行的通行准则全面接轨,完成由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的转型;第三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银行要参考国外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及不良资产管理手段,建立严格高效的监控制度;第四要加强危机管理,进行事前的危机预防、事中的危机治理和事后的善后处理,维护银行安全;[11]最后要注意银行公关在应对突发性事件,维护银行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要正确开展银行公关,顺利实现发生突发性事件的银行与公众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获得公众对银行的谅解与支持,使得银行形象免受或少受突发性事件的影响,最终将突发性事件化解。[12]

(二)构建银行声誉机制

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多次重复博弈,形成了能够自我强化的声誉机制,这种机制体现了市场的作用,使得博弈往“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防范及化解银行挤兑危机,必须构建银行声誉机制。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有;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银行对长远利益的重视程度足够大;银行的欺诈行为能被存款人及时观察到

要构建银行声誉机制,第一是必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我国银行的自愿信息披露制度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问题,银行为维护自身利益,披露虚假不实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其根本途径就是建立由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13]以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第二是建立健全信息传输体系。一般来说,信息传输越滞后,声誉机制的建立就越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交易都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交易的效率和质量,因此,高效率的信息传输体系对建立声誉机制至关重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就是建立我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国家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征信对象和征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公开性、准确性、可靠性。第三是营造稳定的政策环境氛围。稳定的政策环境氛围,有助于人们形成稳定的预期。这是因为:不稳定的政策环境氛围一方面增加了观察欺诈行为的困难;另一方面使博弈重复进行的可能性降低,所以,政府营造稳定的政策环境氛围,将有助于银行声誉机制的建立。

(三)以存款保险制度“赎买”国家声誉

尽管国家隐形担保在避免我国发生挤兑风潮以及形成国有银行声誉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依靠国家信用建立起来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声誉机制不会长久。在国际金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银行业要想生存,绝不能长期依靠国家,必须进行真正的市场化经营,国家隐形担保一定要退出市场。但是国有银行如果失去国家的保护,随时有可能因为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破产倒闭。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挤兑,进而导致银行的真正破产或倒闭,甚至可能引起整个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体系的震荡。因此,在国家隐形担保退出市场的同时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存款保险制度“赎买”国家声誉。国家隐形担保退出市场的途径是对国有银行进行产权改革,改变国家作为单一所有者的产权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使国有银行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需要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的银行体系和有效的金融监管。[14]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已基本成熟。另外,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该项制度的弊端,如: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国家必须以立法的形式对保险的对象、范围、费率以及限额””做出合理的规定,从而使该项制度既能起到保护存款者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作用,又能合理回避其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景学成.走向现代金融制度(兼论中国金融业人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韩俊.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杜,2000.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李义奇.银行挤兑时各利益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00,(6).

乔海曙,王于栋.助学贷款失信惩罚机制:博弈分析与政策建议[J].求索,2003,(3),

韩静,陈吉风.企业声誉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

张仁德,姜磊,银行声誉、存款人预期与银行挤兑[J].南开经济研究,2005,(1).

粱媛.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誉[J].上海金融,2004,(2).

吴成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博弈分析与我国的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04,(4).

[10][美]Sdten,R。策略理性模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11]梁剑,乔海曙.危机管理: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

[12]乔梅曙,吕伟昌.银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有效策略[J].投资研究,2005,(1).

[13]梁媛.信息披露与银行的信誉[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10).

[14]谢平,王素珍,闫伟.存软保险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J].金融研究,2001,(5).

[15]Ian McCarthy.Deposit lnsurance Theory and Practice[J].StaffPaper,1980,(3),

那么关于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关于网络安全与网络银行应用  

关于如何完善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