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银行管理论文

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编辑:sx_chenl

2016-10-08

本文讲述了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机制 委托代理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论文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具有特殊性质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构建是其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竟争能力的关健,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界定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基拙。国有商业银行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步骤。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及建立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成为改革的焦必须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股份制改革。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现代银行制度的竞争,而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其优劣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是建立银行约束激励机制体系,目的是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鼓励经营者采取措施使公司财产达到增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是建立银行外部监控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及产品市场等对公司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的外部监控,以及公司的主要当事人(如董事会、监事会等)对公司经营者的内部监控。我国证监会日前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征求意见稿)》基本上参照了CECD的公司治理准则,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如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等。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准则与巴塞尔银行公司治理准则仍存在较大的差异。见表1。

一、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委托人缺位。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利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国家只是虚拟的参与方,名义上国家所有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实际上为政府官员所有。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索取权属于国家而不是政府官员,这样就导致了政府官员与国家目标不一致。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是支离破碎的,这表现在财政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和金融工委等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但财政部享有收益而没有人事权,金融工委有人事权却无收益,而人民银行则左右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

(二)代理人缺位。由于“委托人缺位”,使国有银行不能保证以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来选择经营管理者。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行长都是政府委派的官员,而官员并不等于银行家,两者之间不仅基本职能不同,且选拔标准也完全不一样。一般说来,银行家必须充分重视利润目标和利润驱动,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有独立做出判断的能力,特别是拥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博弈能力,勇于创新并承担责任;而政府官员的基本特征是重视政治权力的驱动和个人的升迁,在官僚体制内部特别强调服从和纪律。

(三)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控制是指内部人代表的是他们自身的利益而非所有者利益,因而通常倾向于经理人员的偏好,而不是所有者偏好。在国有独资的单一产权下,由于所有者缺位,加上激励机制薄弱,使经理层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

(四)缺乏有效激励。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截然分离的,银行经营者的报酬基本上保持着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制度,特别是由于所有者与经营管理人员完全分开,银行的长远发展利益与经营者的自身利益错位,其代价就是银行资源配置无效,经营效率和技术效率损失以及严重的行为短期化。

二、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理论分析及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具有特殊性质的金融企业,其治理目的首先要遵循企业治理的一般性。在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未来走向时,产权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解决委托代理的效率问题,而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就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之上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产权的模糊性,从而导致企业委托人缺位,在企业所有者虚拟参与的情况下,企业的约束激励机制无法起到真正作用,进而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产权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形式,确定的是每个人相应于物的行为规范,因此产权涉及到主体和制度两个内容,即一个是产权安排界定的财产权利的承载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国家;另一个是产权安排所确定的规范或规则。从而产权对其他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以及有关主体产生作用的动力也就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产权主体的成本与收益关系的诱导,即产权主体的效率;二是产权安排形式的效率或称产权效率,即产权的不同形式或产权不同的界定方式所产生的不同资源配置效率。前者决定了产权主体启动产权作用或行使财产权利的动机,后者决定了实现动机的绩效。按照科斯定理揭示的产权与资源配置的关系所定义的产权效率。假设交换的交易费用为零,则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但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产权的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或者说只要效果费用大于零,就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明确界定,以及组织形式的选择来提高配置效率。其原因在于只要产权关系明晰化,产权就是排他的,交易各方会追求较低的交易费用,使资源配置达到产出最大或成本最小,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是解决商业银行现存问题的前提条件。

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产权的制度规定与市场主体地位的形成使其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深化而带来的竞争的压力与自身效率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着源自稳定国家宏观金融职能的压力。这两者的矛盾日益尖锐,使国有商业银行陷人困境。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只要产权是可交易的,那么不管产权的初始结构如何,都可以通过产权交易改善资源配置结构,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允许金融产权交易,在国有控股的股权结构之下,通过资本市场的产权交易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改善应该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三、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实行股份制。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首

先要解决产权主体问题。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基本目标就是要界定法人的财产权,打破原有体制下单一的产权结构,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产权主体所形成的独立的法人财产权,恢复国有商业银行经济人的本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设立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设立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并行使最高决策权;设立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行为等。实行股份制改革不仅可以保障出资者的地位和权益、有利于资本的保值增值,还可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以及分散经营风险,因此,股份制改造应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首要目标。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实质上是一个利益的重组过程,将涉及到诸多利益集团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为减少震荡,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进行。

第一阶段,实行银行分支机构的重组和兼并市场化的重组机制是促进银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有力手段。重组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银行系统内分支机构的合并,也可以是系统外分支机构的合并。通过分支机构的兼并重组,使国有商业银行减肥消肿,既实现组织结构优化,又减少运作监督成本。

第二阶段,将国有商业银行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制的由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具有法人资格的大中型企业均可担任股东。国有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必须由一定数量的大股东组成,以分散股权,形成对非市场行为的制约机制。这种股份制形式的特点是股东数量较少,股权不上市交易,但经过全体股东同意后可以转让,转让时银行的现有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第三阶段,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商业银行,股权上市交易,促进股权的多元化。政府、企业、机构投资者、个人、外资金融机构都可以成为银行的股东,并可以自由地转让股权。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划分董事长和行长(总经理)的职责,并规范其运作。

(二)建立和完善的董事会结构,确保董事会

及高级经营层履行其受委托责任。现代商业银行的根本特点是在产权结构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但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地产生两个问题:逆向选择(Adveoe es lection)和道德风险(Mom1 Haza)。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以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逆向选择。而道德风险则发生在委托—代理关系确立之后。具体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上。道德风险是指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做出有损于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同时,经营者对这种不道德行为不承担全部后果。由于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便成为委托—代理关系中难以克服的顽症。

为解决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降低代理成本,提高银行经营效益。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因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并为其服务。从本质上说,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银行法人资产的委托—代理机制下,规范不同权利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指挥,激励,控制,约束等协调所有者(股东)、法人及其代表(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抑制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确保银行长期战略目标和计划得以确立和实施,并最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完善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报酬要和绩效挂钩,董事长及其经营层的收人水平应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情况、公司的实力、为股东带来的回报挂钩。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一是要改革“官本位”的激励机制,把行长的工资奖金与经营业绩及银行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即要把行长的薪酬与银行资产的效益和质量结合起来,而不是只重视资产规模和存款规模。二是要提高银行行长的收入水平,实行年薪制,使经营者的利益合法化、透明化。

在约束机制方面,首先要强调所有者约束,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人事任免权来监控董事和监事,由董事会任免行长和决定行长的年薪,充分利用监事会的作用对行长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其次,强化外部约束和市场约束,完善证券市场,促进信息披露制度的实行,发挥证券市场“用脚投票”的作用。同时,建立和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按市场供求及优胜劣汰的规则规范经理人市场,增强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只有强化外部监控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控制问题,才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四)明确董事的职责,建立董事评价制度。

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银行应制定董事规则,明确董事的职责,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为促进董事尽心履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部和薪酬委员会每年按照事先订立的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对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和董事进行年度评价,并由外部的咨询公司根据每个董事的表现整理出评价结论,此外董事会治理委员会还从董事会的角度对董事长的表现进行单独的评价。借鉴外国经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的基础上,应建立对董事会和董事的评价机制,由监事会或人力资源部制定董事长及董事的评价标准,定期(比如季度)对董事长和董事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并向股东大会汇报,使股东及时对董事们进行激励与约束,确保董事会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以上就是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关于美国消费信贷模式及借鉴  

论国有商业银行与银行家再造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