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9-01
Stiglitz和Weiss(1981)发表的著名论文中阐述了信贷配给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信贷配给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为了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倾向于向是以雄厚、信誉高的大型企业贷款,因为获取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经营信息等等容易,耗费的成本更低。由此可见对于那些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型企业,在自身信息透露不完全,实力弱而缺乏抵押品会很有可能遭遇融资难问题。而且Petersen和Rajan(1994)从信贷配给理论出发,用美国1987年的全国中小企业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银行与企业间的关系越密切,企业可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个方面从抵押品可以减轻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角度来看,就算中小企业能够提供抵押担保,但因为实力薄弱,很难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价值较为稳定的易于监督资产,这样银行还是有可能会拒绝为其放贷。在关系型融资中,关系银行相对于抵押担保,更看重的是日后的高利润,而且其还可以随着长期交易的进行根据掌握的借款企业的更多的内部信息从而更加准确的监管该企业的抵押品的市值变动,以此实现对抵押品的有效监督(Berger and Udell,1995)。
3.有利于信贷市场的持续性和有效运行
Sharpe(1990)的两期模型证明了关系型融资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即在第一期,贷款市场上同时又优质的企业和劣质的企业试图进行外部融资,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区分企业的优劣,保持距离型银行就干脆都不放贷,而关系型银行给予贷款;到第二期时,保持距离型银行由于没有参与第一期的放贷,仍然无法区分优质企业与劣质企业,便继续决定不放贷,而关系型银行已从第一期的发放贷款中对企业的优劣有所了解,从而可以对甄别后的企业继续放贷。所以关系型融资保证了信贷市场的持续性和有效运行,假使市场上都是保持距离型银行,那极端情况就是所有中小企业都无法融到资金进行生产,继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甚至是信贷市场的崩溃。
4.有利于贷款成本的降低
Petersen、Rajan(1995)和Boot(2004)提出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关系型银行模型。该模型说明了由于在初期贷款时,贷款银行对于企业的信息不了解,为了补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提高贷款的利率,但随着双方的进一步交易,银行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从而就会降低贷款利率。对此Harhoff和Korting(1998)也认为银企合作时间的长短与低息贷款是正相关的。由此可以了解到关系型融资中小企业在借款的过程中降低了成本,稳定的贷款来源减少了企业四处寻找融资渠道成本。
(二)不足
1.锁定问题
在关系型融资中,由于关系银行获取的借款人信息具有垄断性,这会导致关系银行在后期要求借款人给予更高的利率(Sharpe,1990;Rajan,1992;Houston&Venkataraman,1994;Padilla&Pagano,1997)。由于外部融资机构认为关系型银行已经对借款企业的资信和前景做出准确判断,如果企业脱离关系银行而转向外部融资,很有可能会被怀疑是劣质企业而出现融资难现象,外加担心通过市场融资会泄露企业内部信息等原因,就有可能被锁定在与关系银行的关系上。由此企业就可能会被关系银行要求支付更高的借款利息,而为了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借款企业就有可能会在一开始就拒绝与银行建立长期关系也就有可能导致融资难出现。
Greenbaum、Kanatas and Venezia(1989)指出当关系银行与借款企业的关系越紧密,锁定带来的垄断租金就会越多。由此企业应该把握与关系银行之间关系的一种适度距离。而Diamond(1991)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关系型融资建立其自身良好的信誉,以致可以自由进如公开市场,在竞争的作用下关系银行的高租金就难以维系,同时高利率会使道德风险加剧,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关系银行的欲望。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寻求与多个关系银行保持关系而减弱垄断信息的作用(Sharpe,1990;Rajan,1992),即人为加剧关系银行间的竞争。但与此同时也打击了银行获取专有信息的动力,从而恶化信息的可利用性(Ongena&Smith,2000)和降低信息的获取价值(Thakor,1996),从而是企业再次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2.软预算约束问题
关系型融资中的专有信息由于不易让外界了解还会产生软预算约束问题。即当贷款的项目失败,如果关系银行选择清算,其拥有的借款企业的关于贷款项目的专有信息,就很难在市场上出售变现,而且一般的贷款人也尽量避免这样,因为会使其前期的投资变为沉没成本,而是会倾向于再次融资给贷款人以希望它能够翻盘从而有利于自身收回前期的贷款,也就造成了预算约束软化。而对于借款企业若预计到关系可以继续从银行获取贷款,就有可能会减少防止项目落空的努力程度(Dewatripont & Maskin,1995),使借款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并或降低其资产的质量。
对此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甚至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此来保持信息的持续流动和关系银行对企业的持续影响,但不可避免会产生监督成本。另一方关系银行也可以考虑事先让借款企业赋予关系型债务优先偿还等级或至少不次于其他债权人地位,从而保障了借款的一定安全,同时也使关系银行威胁收回借款成为可能,从而吉利了企业对于贷款项目成败的重视。
三、关系型融资的其他问题
(一)行业竞争与关系型融资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银行的业务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存款和借贷业务,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金融业激烈的竞争会银行的关系型融资产生影响。由于竞争加剧,会使借款人易于从外界获取贷款,这样使得关系银行与借款人间的关系更易于中止(Chan等,1986)会使得关系银行察觉到这种关系的难以维系而缩短与借款人的交易时间,更不会期待日后企业发展壮大后获取高利润的可能性。而有些研究认为竞争会促进关系型融资的发展。关系型融资的首要特征就是银行对于专有信息的获得性,以此来获取垄断利润(Rajan,1992),而这种利润的大小又取决于与借款人建立关系的银行数量,但需明确的是,这种数量在事先就已经确定了,因此关系型融资并不会因为后来的激烈竞争而影响其运行。
若从竞争带来的利润下降幅度来看,青木昌彦(1997)指出关系型融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利润确实会下降但相较于保持距离型融资下降的程度而言,会使市场倾向于选择关系型融资,同他还认为,当竞争加剧时银行会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或进行银行兼并以减少竞争。而有学者杰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有可能的(Boot and Thakor,2000)。
(二)适宜关系型融资生长的“土壤”
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分割的越严重,这个国家就倾向于形成关系型融资,Rin(1995)这样认为。而根据La Porta(1997)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也会影响关系型融资的形成。他的结论指出像英美等国这样法律制度健全,对投资者保护的意识强且资本发达的国家主要形成了保持距离型融资,而像法国的法律对于投资者保护较弱则偏向于发展关系型融资。由此可知,关系型融资适合在资本流动性较差、中小企业的地位重要和法律对于投资者保护意识较弱的国家上发展,那是否可以理解为随着各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法律的增强,关系型融资就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呢?
四、结论
关系型融资是通过银行与企业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过程中,银行通过多次的交易接触逐步获取企业更多的专有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一些标准的信息,更多的是一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软信息”,以此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担保而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也正是关系型融资在金融发展初期,即所处的资本市场不发达、法律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落后等时期发展迅速的原因。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但对于有着特殊国情背景的金融市场是不能完全借用西方已有的研究结论,而我国对于关系型融资的研究还很有欠缺。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如何娴熟的运用关系型融资并让他适应我国国情来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困境是亟待学者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胡莹,仲伟周.基于价值分析视角的关系型融资研究述评[J].中国流通经济,2009:1-4 [2]童牧.关系型融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4-11 [3]青木昌彦,瑟达尔.丁克.关系型融资制度及其在竞争中的可行性(续)[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1):34-38 [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
以上就是关于关系型融资理论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银行管理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