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8-24
笔者认为,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是因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下水,同时还有种子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等因素,但是土地、清洁水资源的减少,这种增长模式是不能长期存在的,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问题,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劳动密集型的精细化农业。
前些年我国实行的“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政策,因为国有粮食部门垄断粮食收购,没有发挥市场作用,各地区粮食价格不统一,导致很多问题,最后实行不下去。
现在,同样需要补充市场作用的漏洞。市场的漏洞之一就是认为只要市场有足够的流动性“看不见的手”就会产生正确的价格。但是现在,或者是流动性不足,或者是流动性超出,导致价格过于波动,产生不了正确的价格。这样只能由政府定价,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这种模式的正常操作流程是:
每年国家根据当年农业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率,匡算处主要的农产品价格,并向社会公布。农产品的拥有者(包括生产者,流通环节持有者),在收获的时候就可以把农产品存储到标准仓库去(可以降低全社会的仓储、运输损耗),并获得仓单。在需要金融资金的支持时候,有独立的第三方进行检验,银行按照自己的贷款审批流程,对农产品仓单实行质押贷款。国家的农产品指导价格是一个重要的放款依据,以此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既保证了农民的主观意愿,又维护了农产品的稳定,防止农产品价格的巨幅波动,保护农民和消费者双方利益。
当库存农产品比较充足的时候,适时提出农产品的标准化、产地化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这种模式可以发展,因为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模式。
1:银行有利可图。因为农产品价格一确定,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农产品有比较强的流动性,比工业品存货、房地产更容易变现。
2:社科论文农户。收到的优惠最大,按自己的意愿,市场好的时候通过市场出清,市场不好可以按照保护价获得贷款。
3:国家和其他相关行业。国家稳定了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增加了供给和调节能力,又不用出台强制政策,减少社会矛盾。
但是会产生3个副作用。
1:农民不愿意进行劳动力转移了,容易产生政策依赖。
2:下游产业(例如农产品加工业)的利润受到影响。但是为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样的代价“值”。
3:如果贷款不能到期偿还,直接导致抵押物被拍卖。金融本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加速发展,也能加速破产。但是只要农业每年有正的现金流,农业产业作为整体是大有希望的。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高风险应该是高收益,但是农业生产受益很低,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除了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以外,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当前在世界经济重新洗牌,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引下需要对农村金融予以特别扶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长期路线规划。
参考资料:1:《张五常文选》
2:《我国当前的农民收入问题》 王小鲁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肖瑛,财会研究,2008(3)
4:《全球粮价上涨结束后中国粮食生产将遭打击》周立,新浪网2008年5月12日专访
那么关于农村金融的出路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标签:金融研究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