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知识组织,以上研究属于知识结构范畴。知识在记忆中的组织(即知识组织)也被认为是有效的决策表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Tubbs(1992)通过实验来研究审计人员的经验对其知识组织和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专家能够回忆较多的错误项目且准确率较高。行为审计学家研究也表明,会计师事务所以查核为目的的知识组织方式,不利于审计规划, 应予以改变(Nelsonetal,1995)。
六、行为审计研究近期动态及其简要评价
从近期行为审计研究发展来看,其研究重心逐步从研究判断审计人员的认知过程转移到研究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上来。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影响审计人员判断能力的因素的文章逐渐增多,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不断发掘其他因素的作用。例如,为了避免错误的决策,审计人员必须向其上级辩证其决策依据。审计人员为了满足上级这一辩证的需求,在做成判断前、后都整合并分析其所得到的线索,以支持其决策(Emby,1988)。这一辩证的因素被称为解释责任(accountability)。除此以外,由于会计决策牵涉到财务以及经济上的后果,财务诱因也逐步成为学者关心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行为审计研究,则将解释责任与财务诱因作为实验变数加以控制,探讨知识等认知因素在决定审计专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Libby(1993)整合了相关实证研究,提出一个包含其他决定判断因素的模型,即决策绩效是能力、知识、动因以及环境的函数。Kennedy(1993,1995) 提出了如何改善决策能力,降低偏误(biases) 的除误模型,并区分为数据相关型偏误(data-related bias)和努力相关型偏误(effort-related bias)。Kennedy(1993,1995)认为如果数据的质量较差,即使是受到高度激励的决策者,其决策或判断绩效也难以提升,于是产生数据相关性的偏误。这说明在行为审计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行为会计学者一方面在不断发掘其他因素对审计人员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积极探索和整合已知分析模型和因素,并深入探讨其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程度以及错误产生之后的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行为审计研究大多通过实验方式进行,并未更多地尝试其他的直接客观方法,例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另外,“知识”因素只是众多影响专家判断过程和能力的众多因素中的一种,其他因素如专业记忆、问题表征的方式等; 除专家与专长因素,心理定势和功能固著等影响判断能力的因素也有待发掘。此外,直接从心理学移植到审计领域的研究有其局限性,在一般领域的研究发现未必可以在专业领域内实现,例如心理学研究所发现的偏误在审计人员身上并没有那么严重。因此,一方面,行为审计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和细致地探索心理学的理论和模型,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错误;积极发掘和关注心理学模型的演变过程和前沿研究成果,以期解决更多的行为审计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地照搬照抄而不讲究技巧和逻辑,应针对审计学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学科特点,有条件、有方法地移植心理学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够保证行为审计研究的科学性和独特性。
关于行为审计研究:回顾与启示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下一篇:关于县市应建立乡镇政府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