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1-03
在正常情况下,上纵隔内食管紧贴气管和左主支气管后壁,其间仅有少许脂肪间隙存在。国内周康荣等[1]认为,气管及支气管受侵的第一标准为气道被肿块推向前移,背离脊柱;第二标准为气管、左主支气管后壁出现不同程度凸向腔内的切迹。本组36论文例中,有6例出现上述征象,其中1例支气管穿透,另2例周围侵犯较多未能手术,余3例均手术证实气管和支气管受侵,无法完全剥离切除;而另有3例无上述典型征象,但手术证实气管和支气管受侵。所以,按照上述标准,诊断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低。孙应实等[2]认为应以CT图像中连续两个以上层面出现肿瘤与气管或支气管间脂肪层消失,邻近的上下层面仍存在脂肪层且气管、支气管后壁变平直或略向前凸为气管和支气管的受侵标准。以此标准,本组病例中符合此征象的共10例,手术证实其中6例气管和支气管受侵,3例晚期患者未行手术,1例证实为炎性粘连。故笔者认为以上述征象为诊断气管和支气管受侵较为适宜。
食管与胸主动脉解剖关系密切,二者相互贴近,食管癌可外侵累及主动脉。Picos等[3]提出了一个根据肿块与主动脉接触面的弧度来判断受侵的方法:肿瘤与主动脉接触面<45°(即周径的1/8),一般无侵犯;接触面>90°(即周径的1/4),大多有侵犯;接触面介于45°与90°之间为可疑侵犯。本组小于45°的共7例,仅1例受侵;45°与90°之间5例,手术4例,3例受侵;而接触面大于90°的4例因周围侵犯较多,均未行手术治疗。本组病例与Picos标准基本相符合,故笔者认为此标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Takashima等[4]提出,如食管、胸主动脉及脊柱之间的三角间隙存在,则表明主动脉未受侵;若此间隙不存在,则表明主动脉受侵。但患者过于消瘦或胸廓变形时,则易出现假阳性。张焱等[5]认为同时运用Picos标准及Takashima法,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食管壁内有丰富的淋巴网络,肿瘤大多先转移到邻近的食管旁淋巴结,再转移到区域和远处淋巴结。而食管旁的转移淋巴结常与原发肿块粘连在一起,CT检查时难以区分。目前,诊断纵隔淋巴结增大的标准为大于10 mm[6],按此标准,本组病例的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仅为62.5%,说明CT确定淋巴结转移仍有一定限度。顾雅佳等[7]认为,两侧气管食管沟内正常无其他结构走行其间,因此此处即使出现很小的结节影,不论其CT表现如何,都可认为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按照此方法,他们分析的46例食管癌病例中,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和98.47%。
食管癌需与平滑肌瘤、炎性瘢痕、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鉴别。食管平滑肌瘤的CT表现轮廓光滑,边缘清晰,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即使很大也不侵犯邻近脂肪和纵隔结构;平滑肌瘤发生恶变时密度可不均匀,溃疡形成时可见气体或液气平面,也可见到淋巴结转移。食管炎症瘢痕常引起环形增厚,一般增厚较轻而均匀,周围脂肪间隙存在。静脉曲张引起的软组织影,呈迂曲的条状影,增强扫描可以明确。因此,结合食管钡餐等检查,食管癌不难于平滑肌瘤、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鉴别。
综上所述,食管癌对气管、支气管和主动脉浸润的CT判定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食管癌的分期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方便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而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及周围淋巴结转移的CT判定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小编为您准备的食管癌的螺旋CT表现,希望可以帮到您!
标签:医学技术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