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gl
2016-05-27
这是一篇我国同传染病斗争取得的成绩,人类在同传染病的斗争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效地预防与控制了许多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预防医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现代流行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写毕业论文自1854年John Snow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经典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以来,在一个多世纪中,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流行病学家不懈的努力,传染病流行病学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是长期以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天花于1977年已经在全球消灭。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各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是,从全球卫生状况看,传染病仍然是各国最重要的卫生问题。在各发达国家,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及一批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仍然是疾病控制和预防工作中的主要病种;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为严重。近年在世界上出现的一些新传染病如军团菌病、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SARS等也成为很多国家发病与死亡的主要病因。“旧传染病死灰复燃,新传染病不断发现。”已成为预防医学界专家、论文代写学者的基本共识。“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这个1996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和加深了人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传染病流行病学不断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从分子或基因水平上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综合应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标志,深入研究传染性疾病的分布特征及其流行规律、揭示疾病流行或爆发事件中病例与病例间、病例与密切接触者间、病例与媒介动物间的内在联系,在分子乃至在基因水平上直接阐明传染源、传播途径,确定人群易感性以及对各种基因疫苗的研制和考核已成为国内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趋势。本文简要介绍艾滋病和SARS等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情况。
1 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艾滋病(AIDS)于1981年首次在美国发现。20多年来艾滋病已经波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各国严重的社会问题,2003年新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达到500万人和300万人,被称为“超级癌症”。
对艾滋病毒(HIV)的起源,科学家的观点也不统一。有学者认为,HIV是人类所特有的,只是被发现的时间问题;也有学者认为,HIV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可能起源于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某些动物,比如说HIV是灵长类动物逆转录病毒的变种。但是,研究人员一致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据英国权威科技杂志《新科学》报道,来自诺丁汉大学的艾滋病毒进化研究小组在绘制艾滋病毒的基因图谱时发现,复杂多样的病毒家族成员并非起源于同一种病毒,代写论文因为它们的基因图谱有很多无法匹配的地方。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最终演变成艾滋病毒的“猿免疫缺陷病毒”(SIV)具有2种猴病毒的基因特征。目前已知的携带这类病毒的猴子有产于非洲的红顶白眉猴和斑点鼻猴。上述2种猴病毒通过交换基因物质和基因重组,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艾滋病毒。但这一基因变异过程并没有发生在猴子身上,而是发生在捕食猴子的黑猩猩体内,人类在捕食黑猩猩的过程中感染了这种病毒并最终发展成为艾滋病毒。
艾滋病呈世界性分布,艾滋病毒侵入人体并感染靶细胞需借助于CD受体和CCR5/CXCR4辅助受体。辅助受体CCR5等相关基因多态性不但影响艾滋病毒进入人体细胞,而且影响临床病程的进展。世界上不同区域和人群中CCR5等10余种等位基因频率变化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不同人群对艾滋病毒传播和艾滋病进展的遗传易感性的差别。人群艾滋病毒辅助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发现中国汉族人群的相关基因中存在着能影响艾滋病毒易感性和病程进展的多态性位点。在中国汉族人CCR5和CXCR4等基因中存在多个新型、具有影响蛋白质结构的多态性位点,并提示对中国人群的艾滋病毒易感性和病程进展有一定的影响。以CCR5辅助受体基因△32缺失为例,北高加索人的缺失率达到10%,而中国汉族人群的缺失率不足1%,北高加索人对艾滋病毒的易感性明显低于中国汉族人群。
艾滋病疫苗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从长远看,理想的疫苗应该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又能激发细胞免疫,尤其是细胞免疫。因为一旦感染了HIV,其基因组就会永久性地整合到机体靶细胞的基因组中并随细胞活动而传代,故免疫系统无法将HIV完全消除。但是,科学家们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已经认识到,如果能使血液中的HIV保持在很低的水平,那么一个感染了HIV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发展成艾滋病。因此,即使研制的AIDS疫苗还没有象预防小儿麻痹症等的疫苗那么理想,但如果这些疫苗通过增强免疫应答能在控制患者体内HIV的数量方面起作用,那也是有价值的。目前研制的艾滋病疫苗主要包括诱导抗体的疫苗、HIV灭活疫苗、HIV减毒活疫苗、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巨分子颗粒化疫苗。其中,活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研究进展较快,目前约有25个候选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但只有3个候选疫苗进入Ⅰ期临床,1个进入Ⅱ期有效性试验阶段。传染医学论文发表虽然在美国和泰国的艾滋病疫苗试验以失败告终,但它并没有影响研究人员对艾滋病疫苗的研究热情。我国的艾滋病疫苗也将于2004年进行Ⅰ期临床试验。随着人们对HIV认识的不断深入,研制的疫苗也在不断完善。
2 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是引起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正式将此病毒命名为SARS病毒。代写毕业论文冠状病毒属核糖核酸(RNA)病毒,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80~160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30 000核苷酸。该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且易发生同源或异源重组而产生新型冠状病毒。确定病原是进一步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前提条件。因此,世界上有13个实验室加入到WHO的SARS研究项目。早期国内曾有报道衣原体是病原,但加拿大、德国、美国、中国香港等地的一些实验室采用电镜技术以及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先后排除了流感病毒A和B型、副流感病毒1、2、3型、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冠状病毒、黄病毒、甲病毒、丝状病毒、麻疹病毒、肺炎衣原体及肺炎支原体等常见病原体。其间,国内外一些实验室陆续分离出冠状病毒,这一重要线索使多数科学家怀疑冠状病毒是病原,并最终通过多项实验证实。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对冠状病毒家族通用引物,对细胞培养阳性病毒进行扩增,所得片段再设计特异性引物,对该病毒的聚合酶基因ORF1b的405核苷酸片段进行RT PCR扩增测序显示,该序列与冠状病毒Ⅱ组有较大相似性,但在遗传学上与已知病毒明显不同,提示为一新型冠状病毒。我国香港、北京等地也成功地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基因图谱排列,与加拿大公布的图谱相似。由于SARS病毒的基因序列不同于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因此科学家们怀疑SARS病毒很可能来源于动物。用病毒基因芯片与SARS患者样本进行杂交反应,结果显示,鸟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牛冠状病毒呈强阳性反应。推测是病毒间的结合重组导致了新型病毒的出现,且该病毒可能一直潜伏在某种动物体内,当人体接触此种动物时,这种原来对动物不致病的病毒可能发生变异,侵入人体后造成严重损害,引起SARS。
对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急性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早期筛查和诊断对预防和控制传播至关重要。虽然传统的方法如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是病毒分离方法复杂,论文代写抗体出现较晚等因素导致RT PCR方法成为唯一可行的早期快速筛查方法。美国科学家对目前进行的RT PCR测试方法进行了临床评估,证实其有非常好的特异性,灵敏性达到80以上,仍有待提高。该项检测可用于病毒感染早期,感染后4~5d即可检测到SARS病毒存在。国内最近发现的蛋白质质谱指纹图谱技术,在SARS诊断中具有快速、早期、方便、准确、灵敏的特点。其阳性率接近95%,特异性将近96%,能在患者发烧的第一天即可以得出满意的检测结果,远比加拿大、香港的同类技术先进。
一般来说,冠状病毒基因组具有较高的易变性。新加坡遗传研究所培养和比较了来自新加坡、加拿大、香港、中国广州和北京的SARS病毒样品,发现这种病毒基因组感染扩散的主要部分仍未改变。在过去几个月时间内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SARS病毒的少数部分已出现遗传变异,这可能有助于跟踪传染源,来自不同国家的SARS病毒可能有不同亚型的“分子标记”。SARS病毒基因组缓慢突变有益于研制疫苗和跟踪病原传播。
传染病的特异性预防包括主动预防和被动预防。所谓主动预防即是通过疫苗注射,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保护抗体;而被动预防则是通过注射特异性免疫血清或抗体,保护机体免受SARS病毒的攻击。很多人都翘首以待中国研制的SARS疫苗尽快上市。目前,中国SARS疫苗研制进展十分顺利,灭活疫苗已经完成了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即将进入I期临床试验;基因工程疫苗也在紧张的研制过程中。但研制SARS疫苗必须把握科学、客观、谨慎、负责的原则,必须保障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研制疫苗的技术路线分为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减毒疫苗和核酸疫苗。灭活疫苗的方法是大量培养病毒,将病毒经过灭活处理后制成疫苗。这种方法研制周期最短,国内当前的SARS疫苗研究以灭活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为主攻方向,但是“灭活病毒”必须解决免疫病理方面的问题。因为有些病毒,如麻疹病毒,灭活后输入人体内却会在病毒入侵时加重病情。此外,还要解决在对SARS病毒进行搜集、培养、灭活、提取、纯化的制备过程中,可能造成病毒本身遗传基因的缺损等问题。针对SARS的人工被动免疫是利用病毒免疫大动物制备抗血清,临床上曾经直接采用SARS康复者的血清治疗患者,但这一方法存在一定隐患。为了获得更纯粹、安全的抗体,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成功构建了SARS抗体基因库。不远的将来,简单易得的SARS抗体将被用于预防和治疗的第一线。
新技术应用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在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病因探讨、传染源追踪、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分析、传染病的预防策略研究、疫苗研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1993年美国爆发了HPS,研究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从2个患者尸体组织中扩增出了病原体的基因,并确认是汉坦病毒属的新种,并用其基因表达产物作为诊断抗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1995年非洲爆发埃博拉(Ebola)病毒感染,美国CDC的研究人员仅用了9h就完成了14份样本的抗原和抗体的检测,72h就得到了糖蛋白的全基因序列。
我们有理由认为,20世纪,人类在同传染病的斗争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效地预防与控制了许多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
现在大家知道我国同传染病斗争取得的成绩的内容了吧!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
相关推荐:
标签:传染病学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