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2-29
(2)科学严谨的决策艺术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核心
所谓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实现某一组织目标,通过采用科学决策方法和艺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毛泽东的决策艺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植根于中国革命这片沃土之中。他高瞻远瞩,思维敏捷,灵活机动。在长征路上,四渡赤水,转危为安,跳出重围。通过抗日烽火,把握客观规律,预测到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中国一定能取得胜利;指挥千军万马驰骋中原大地,适时发动震惊中外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战。
(3)知人善任的用人艺术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关键
毛泽东曾说过领导工作就是出主意和用干部两个方面,毛泽东借鉴古代用人之道提出德才兼备的标准。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他第一次把用人问题作为领导的两项基本职能之一提出来,并把它上升到组织路线的高度,认为它对政治路线的执行具有决定的意义,这是毛泽东用人观思想的一大特征。他善于根据斗争任务的需要,果断地组织干部和建立领导核心;坚持“五湖四海”,团结广大干部;善于运用辩证的观点识别人才,并能用人所长;具有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护人才,以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磨练人才的独特风格。
三、毛泽东动员群众的领导艺术对基层干部工作的启示
基层干部在动员群众时要掌握好以下三个环节
(1)要“影响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与社会实践的主体。领导活动只能是通过人民群众这个中介,通过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实现和完成的。通过对人民群众的影响而实现和完成的活动,既是社会活动的实现和完成,也是领导活动的实现和完成。在领导者――群众――任务的关系中,正是“影响群众”沟通了领导者与任务两个不同的方面,把同一活动的两端――领导活动和社会活动――联结了起来。领导者影响群众的活动,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调动与激励群众的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引导群众参与、支持所期望的社会活动。前者主要是一个“动员”群众的问题,是影响群众中的认识问题。后者主要是一个“组织”群众的问题,是影响群众中的实践问题。
基层干部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群众积极性的内在因素,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基层干部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与不同群体交朋友,了解群众盼在何处,难在何处,感受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与营养,才能更好地宣传引导群众,动员群众,更好地为群众代言,为群众服务。
(2)要有正确的预见
动员群众,建立在对事态的正确预见的基础上。有了正确的预见,才能抓住事态的转机,估计事态发展的趋势。这位动员群众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基础。有了正确的预见,才能使得领导者比一般群众站得高、看得远,从而为群众指出事态发展的大方向。这位动员群众提供了一个主观的可能,因此所谓动员群众,也是为群众服务的一种形式,是为群众服务的一种具体内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对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预测,其科学性、准确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从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组建,体现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证明了毛泽东的科学预见。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革命和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做出过科学的预见,做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且战争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等知名论断,一次一次地使中国人民看清了前进的方向。1945年9月2日,日本侵略者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美国纽约的一家报纸当天发表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作者写道:“在预测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毛泽东一直是永远正确的。”是的,抗日战争的进程与结局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证明了毛泽东预言的正确。
基层干部在做出决策时必须科学与客观,必须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要尊重事实。要多深入民间,深入基层,走进居民家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开启服务群众的“快车道”。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获取信息,联系群众,激励群众。
(3) 制定和掌握政策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政策和策略是统一全党意志,保持革命队伍步调一致的基础,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和策略相联系的。基层干部要比一般群众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指出事态发展的大方向,能够抓住事态发展的转机,估计事态发展的趋势,还只是影响群众的一种可能性,基层干部要真正动员群众,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等等,政策要切合事态本身的性质与发展变化,切合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适应群众主观上,心理上的接受程度,才能够真正影响群众,把群众动员起来。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艺术类论文10000字。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艺术类论文。
标签:其它艺术类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