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戏剧论文:浅析清代酬神戏剧演出形式

2013-09-04

3酬神戏的社会功能

1)民众的精神得到慰藉。佛山一年到头的酬神演戏既是酬神,更是慰人。以神灵之名,给予人们安全感,使之感受到生命意义。传统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本身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面对死亡、疾病、战争、饥饿、自然灾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内部纷争等问题,人们需要各种代表某种抽象正义观念的神明权威来维持和调节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清代佛山“地广人稠,神庙之多,甲于他乡。”[4]据统计,清代佛山地区的寺庙就达134座[5]。可见,当精神需要抚慰时,民众选择相信神灵:“盛祷禳之报赛,是虽乡邦习尚,良由神庙莫灵”(卷八祠祀一)[6]。佛山作为明清时代崛起于岭南的“天下四大镇”以及“天下四聚”之一,是“中国‘传统内变迁’而形成的工商城市”[7],经济算是比较发达的地区,但普通民众生活仍然充满艰辛。

作为当时南中国的冶铁中心,佛山从事冶铁的小型“炉户”很普遍。这种经营方式虽能维持温饱,但长期在高温的冶炼炉前工作,“十指上汗血犹鲜”[8],受伤是常有之事。另一行业“打银行”,“以纹银或杂银制成器物,工人常以铁管向灯火用力吹于所制之物,既伤气,复同时受炭气及各种不洁之气侵入,易生肺病。”(卷六实业志)[6]面对生活的艰辛,人们自然对假想中的神明有着虔诚的信仰,深信他们能够保佑自己达成心愿,开拓家园。当经营效益较好,心愿成真后,他们会归功于神明,并自然而然地向神明表示谢意。“最早的正规化的歌舞,也必然是与超自然的力量进行联系的一种手段。”[9]“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在被民众赋予娱神的涵义后,成为人类与超自然力量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所以,佛山的会馆、庙宇多建有固定的戏台。据佛山博物馆调查,“清代全镇共建36座砖木戏台……其中地点确切的有琼花、山陕、福建、江西、潮梅、颜料行、钉行、纸行等会馆;祖庙、华光、盘古、三界、舍人、上沙观音庙等庙宇。”[10]最富盛名的万福台就是祖庙的戏台,保留至今。其建筑与正殿内的北帝遥相呼应———这种设计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保证演戏首先是给北帝观看,人们确信一旦神灵得到愉悦后,可以继续向神灵祈求下一次的庇佑。

2)民众于酬神戏中获得休闲娱乐,戏班于其中找寻商机。清代佛山的戏曲表演深受民众欢迎,戏曲种类和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方式,酬神演戏的功能除了“酬神”和“慰人”之外,其社会娱乐功能更能够“娱人”。“夫会馆演剧,在在皆然。演剧而千百人聚观,亦时时皆然”(卷十二陈炎宗旅食祠碑记)[1]逢演戏活动,“笙歌喧阗,车马杂遝,看者骈肩累迹。里巷壅塞,无有竞争者”,(卷十二金石上)[1]“在在皆然”“时时皆然”,可以看出佛山的戏剧演出地点多、时间频率高,千百人围观的场景更是热闹非凡。观看戏曲演出成为时人休闲娱乐的不二选择,以至于“无有竞争者”,可见戏曲演出活动对人们的吸引力有多大。传统中国是等级森严的社会,“礼”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压抑着人的自然本能。但问题在于,人的自然本能不会被彻底压抑,它需要得到宣泄。酬神演戏之际正是一种宣泄压抑的契机。清《粤东见闻录》载:“粤俗最喜迎神赛会。凡神诞,举国若狂。”[11]这里的“举国若狂”正是说明酬神戏是一种集体的狂欢,非理性的因素占据多数,是对平日的理性秩序形成反动,当然这种反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更广泛的集体心理来说,人们都愿意制造一种规模盛大的、自己也参与其中的群众性氛围,使自己亢奋起来,一反平日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而同时又不被人们认为是出格离谱。”[12]这种戏曲演出活动主要集中在农闲时节,“十月晚,秋获毕,自是月至腊尽,乡人各演剧酬北帝,万福台中鲜不歌舞之日矣!”[3],“凡各省府州县以及乡镇村社,遇岁晚、务间力作休息之际,醵金赛神,群聚饮福或演戏酬报,以为一年勤劳值,此间暇恣意行乐耳。”[2]人们辛苦劳作了一年,需要放松身心,在轻歌曼舞和品评他人的故事中忘却一年的艰辛和单调。

戏班在这种全民狂欢性的娱乐活动中看到了商机。道光十年的《佛山街略》曾记载:“琼花会馆俱泊戏船,每逢天贶,各班集众酬愿,或三四班会同演唱,或七八班合演不等,极甚嚣闹。”[13]戏班集众酬愿,多班合演,有戏班自身对酬神演戏的虔诚在其中。同时,观众群体大,对戏班自身的演艺水平是一次非常好的展示,客观上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特别是艺术水平高的戏班,这种展示可以有效地推广本班技艺、宣传班中名伶,以便今后多接邀约:“各班之高下,一年一定,即以诸伶工值多寡,分其甲乙。班之着名者,东阡西陌,应接不暇”[14],多班共演,对演员来说压力客观存在,唯有全力以赴,才能获取来年高薪。当然,对于观众来说,这种带有竞争性的演出,艺术水平更高,更值得欣赏。

3)酬神演戏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神明崇拜表达的正是一种乡村秩序。通过建立地方社会中各种信仰和仪式,人们编织出地方社会的文化和权力网络。

酬神演戏具有一定的仪式性。明清时期佛山地区各种神诞、醮会等神功戏仪式流程从几种至十几种不等,多者达十八种[15]。最基本的仪式主要有:点红烛、焚香祷告、默立肃拜,表现出迎接神灵驾临戏台观戏的虔诚和肃穆。而比较繁杂的仪式如北帝诞包括18个环节:请神、拜祖先、拜地方菩萨、拜戏神、破台、丑生开笔、上香、例戏、拜祖先、贺诞、还爆、燃/抢花爆、选来年值事、放生、竞投胜物、颁胙、封台、送神。序列性的仪式结束后,酬神演出才正式开始[16]。这些仪式要由当地的八图里甲、世家大族来举行,他们热衷于此,除了表示对神灵的敬重之外,更重要的是“祭祀活动是娱神的活动……尤其是人在祭祀仪式中被分成不同的等级,绅衿、耆老享有优越地位,他们与神同行,与神同娱,是活动的主角。”[17]绅衿耆老们借助仪式的一举一动向普通民众宣告固定的社会秩序,谕示他们现实中的等级划分和隔离是不容随意颠覆的。“为保持上等人的恬静和人们的良好秩序,没有比礼仪的规则更好的东西。”[18]在集体的狂欢中,有些东西“有时允许被用来对文化的既定秩序进行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一既定秩序。”[19]此外,酬神演戏因酬神的需要,其戏目主要是宣扬忠孝节义的伦理戏、歌颂精忠报国的忠良戏、表现解民倒悬的清官戏、以及宣扬因果报应的宗教戏。这些戏目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礼仪灌输给民众,让民众深信“天鉴在兹,天威咫尺”,以有利于世道人心。

以上就是由威廉希尔app 为您提供的戏剧论文:浅析清代酬神戏剧演出形式,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戏剧论文:浅析清代酬神戏剧演出形式